时间: 2025-05-01 13:25: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3:25:19
冱霜(hù shuāng)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冱”和“霜”。其中,“冱”字的基本含义是冻结、凝固,而“霜”字则指的是在寒冷天气中,水汽在地面或物体表面凝结成的白色晶体。因此,“冱霜”整体上指的是霜冻、冰霜凝结的状态,常用来形容天气非常寒冷,霜冻严重。
在文学作品中,“冱霜”常被用来描绘冬天的严寒景象,增强氛围的冷峻感。例如,在古诗词中,诗人可能会用“冱霜”来形容冬夜的寒冷,如“冱霜凝地,寒气逼人”。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描述极端天气或寒冷环境时,仍会被使用。在专业领域,如气象学中,可能会用更精确的术语来描述霜冻现象,但“冱霜”作为一个文学化的表达,仍然有其独特的韵味。
同义词:冰霜、霜冻、寒霜
反义词:暖阳、春光
“冱”字最早见于《说文解字》,意为水冻结。“霜”字则更早,甲骨文已有,表示自然现象的霜。两者结合的“冱霜”在古代文学中已有使用,用以形容严寒的天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在文学和日常语言中保持了其基本含义,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在**文化中,冬季和寒冷常被赋予深沉、静谧的意象。冱霜作为冬季的典型现象,常被用来象征坚韧和冷静,如在诗词中,冱霜可能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坚定和冷静。
冱霜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寒冷和静谧。它让人联想到冬天的宁静和纯净,也可能让人感受到一种孤独和沉思的氛围。
在个人经历中,冱霜可能让人回想起某个寒冷的冬日早晨,四周一片寂静,只有霜花在阳光下闪烁,这种体验加深了对冱霜这一词汇的理解和感受。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冱霜之夜,星辰如钻,心灵在寒冷中找到了宁静的港湾。”
冱霜的视觉联想是白色、晶莹的霜花覆盖在地面和物体上,给人一种纯净而寒冷的感觉。听觉上,可能是冬夜的寂静,偶尔有风吹过树枝的声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frost”或“hoarfrost”,它们也用来描述类似的自然现象,但在文化和情感联想上可能有所不同。
冱霜作为一个描绘寒冷冬季的词汇,不仅在文学中有着丰富的应用,也在日常生活中提供了一种形象的表达方式。通过对冱霜的学*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汉语中关于自然现象的细腻描绘,同时也能够在自己的语言表达中更加生动和精确地使用这一词汇。
1.
【冱】
冻结。
【引证】
《庄子》-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
【组词】
冱阴、 冱涸、 冱寒
凝聚。
【引证】
《集韵》-大摄,骨枯而血冱。
2.
【霜】
(形声。从雨,相声。本义:在气温降到摄氏零度以下时,近地面空气中水汽的白色结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霜,露所凝也。士气津液从地而生,薄以寒气则结为霜。 、 《汉书·董仲舒传》-霜者,天之所以杀也。 、 《易·坤》-履霜坚冰至。 、 《诗·秦风·蒹葭》-白露为霜。 、 宋·范仲淹《渔家傲》-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
【组词】
霜雪、 霜瓦、 霜旦、 霜甲、 霜衣、 霜妃、 霜序、 霜信、 霜砧、 霜草、 霜气、 霜鸟、 霜雪、 霜雾、 霜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