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2:05: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2:05:54
“理过其辞”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整理、修饰言辞,使其更加合理、恰当。基本含义是指在表达时对言辞进行精心安排和调整,以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在文学语境中,“理过其辞”常用于描述作者对作品语言的精细打磨,使文笔更加流畅、富有美感。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专业领域,如演讲、辩论或写作指导中,它可能被用来强调言辞的准确性和逻辑性。
同义词:修饰言辞、精心措辞、润色文笔 反义词:粗制滥造、信口开河、胡言乱语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强调的重点不同,如“修饰言辞”更侧重于外观上的美化,而“精心措辞”则强调思考和选择的过程。
“理过其辞”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源自对语言表达的重视。在古代文献中,如《左传》等,已有对言辞修饰的讨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概念逐渐形成并固定为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言辞的修饰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交技能。在儒家文化中,言辞的得体与否直接关系到个人的形象和社交效果。因此,“理过其辞”在社会交往中具有重要意义。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正面和积极的,它让我联想到精心准备和细致入微的工作态度。在表达时,它提醒我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美感。
在我的写作和演讲中,我经常使用“理过其辞”这个概念来指导自己,确保我的表达既清晰又有说服力。例如,在准备一次重要的演讲时,我会反复修改和调整我的言辞,以确保每一句话都能准确传达我的意图。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月下独酌,理过其辞,
诗行间,情感细腻。
星辰为证,言辞不欺,
夜空中,思绪飘逸。
在视觉上,我可以联想到一位作家在昏黄的灯光下,手持笔墨,认真地修改文稿。在听觉上,我可以想象到一位演讲者在镜子前反复练*,调整每一个词的发音和语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polish one's speech”或“refine one's words”,强调的是对言辞的打磨和提炼。在不同文化中,对言辞修饰的重视程度和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核心概念是相似的。
“理过其辞”这个词汇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它提醒我在交流时要注重言辞的准确性和美感。通过深入学和分析,我更加理解了它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以及它在文化和社会背景中的意义。在未来的学*和实践中,我将继续运用这一概念,提升我的语言表达能力。
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1.
【理】
(形声。从玉,里声。本义:加工雕琢玉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理,治玉也。顺玉之文而剖析之。 、 《韩非子·解老》-理者,成物之文也。长短大小、方圆坚脆、轻重白黑之谓理。 、 《韩非子·和氏》-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 《战国策·秦策三》-郑人谓玉未理者璞。
2.
【过】
古国名 ,在今山东省掖县稍西北近海处。
【引证】
《左传·襄公四年》-处浇于过,处豷于戈。
姓,过国之后。
3.
【其】
期限。 同: 期
【引证】
《易·系辞下》-既辱且危,死其将至。
(形声。甲骨文字形象簸箕形,即“箕”本字。金文又加声符“丌”(jī),变成“其”。(jī)本义:簸箕。今字作“箕”。“其”假借为代词:他、他们、那等)。
4.
【辞】
(会意。本义:诉讼,打官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分争辩讼谓之辞。-辞,讼也。 、 《后汉书·周纡传》。注:“辞案犹今案牍也。”-善于辞案条教。 、 《书·吕刑》-皇帝请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