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2:50: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2:50:23
哀诏(āi zhào)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哀悼的诏书。在古代,哀诏通常是由或朝廷发布的,用于宣布国家或皇室的重大哀悼,如或皇后的去世。哀诏的内容通常包括对逝者的哀悼、追思以及相关的礼仪和禁令。
文学语境: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哀诏常被用来描绘皇室或国家的悲痛氛围,如《史记》、《汉书》等史书中对哀诏的记载。
口语语境:在现代口语中,哀诏一词较少直接使用,但可以用来形容某种正式的、庄重的哀悼声明。
专业领域:在历史学、文献学等领域,哀诏是研究古代礼仪、政治和文学的重要文献资料。
同义词:哀文、哀辞、悼文
反义词:喜诏、庆诏
词源:哀诏一词源于古代汉语,由“哀”(哀悼)和“诏”(诏书)两个字组成。
历史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哀诏的形式和内容有所变化,但其核心意义——官方的哀悼声明——保持不变。
意义和影响:哀诏在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文化和政治意义,它不仅是哀悼的表达,也是皇权和礼仪的体现。
情感反应:哀诏一词给人以庄重、肃穆的情感反应,联想到古代皇室的庄严和悲痛。
联想:想到古代宫廷的哀乐、白幡和全国的哀悼期。
经历或故事:在历史学*中,了解到哀诏是古代皇权运作的一部分,感受到古代社会的礼仪和秩序。
诗歌:
哀诏传天下,白幡挂宫墙。
悲风卷地起,泪雨洒江乡。
视觉联想:想象古代宫廷中悬挂的白幡、哀乐的乐师和跪拜的臣民。
听觉联想:古代哀乐的悲凉旋律,以及哀诏宣读时的庄重语调。
比较: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官方哀悼声明可能是由国王或教皇发布的,如“哀悼令”(Proclamation of Mourning)。
理解:哀诏是古代**皇权和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传达了哀悼,也体现了社会的秩序和规范。
重要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哀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古代**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
1.
【哀】
(形声。从口,衣声。本义:悲痛;悲伤)。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哀,闵也。 、 《广雅》-哀,痛也。 、 《周礼·大宗伯》。注:“救患分灾。”-以凶礼哀邦国之忧。 、 《孟子》。注:“伤也。”-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 《柳敏碑》-呜呼哀哉。 、 《礼记·檀弓》-有妇人哭于墓间而哀。 、 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悲哀、欢乐的神情都先流露了出来)。
【组词】
哀咜、 哀诏、 哀哉、 哀毁骨立
2.
【诏】
(会意兼形声。从言从召,召亦声。“言”是言论,“召”是召唤。本义:告知,告诉)。
同本义 。先秦没有此字,秦汉才出现,多用于上告下。
【引证】
《说文新附》-诏,告也。 、 《礼记·曲礼》-负剑辟咡诏之,出入有诏于国。 、 蔡邕《独断》。注:“诏,诰也。有三品。”-上诏书者。 、 《穆天子传》-以诏后世。 、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曰。
【组词】
诏众、 诏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