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4:49: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4:49:43
官吏:指在政府机构中担任职务的人员,通常指的是官员和下级行政人员。这个词汇强调了其在官方体系中的角色和职责。
官吏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官”指官方或政府,“吏”指工作人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逐渐固定为政府机构中的工作人员。
在**传统文化中,官吏常常被视为社会秩序和道德的维护者。然而,历史上也常有官吏腐败的负面形象,这在文学和戏剧中有所体现。
官吏这个词可能引发人们对权力、责任和腐败的复杂情感。它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的官僚体系,以及现代政府机构的运作。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通过新闻或社交媒体接触到关于官吏的故事,这些故事可能涉及他们的工作效率、廉洁与否等方面。
在诗歌中,官吏可以被描绘为历史的见证者:
官吏执笔,记录岁月沧桑, 权力与责任,交织成章。
官吏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官员的服饰、官帽,或是现代政府办公室的场景。音乐上,可能联想到庄重的进行曲或官方场合的背景音乐。
在英语中,官吏可以对应为“official”或“bureaucrat”,但这些词汇在语境和情感色彩上可能有所不同。
官吏这个词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它不仅反映了政府机构的运作,也体现了社会对权力和责任的看法。通过深入学这个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意义和影响。
1.
【官】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宀”(mián), 以冖覆众,则有治众的意思。本义:官吏,官员)。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官,吏事君也。 、 《礼记·明堂位》-有虞氏官五十,夏后氏官百,殷二百,周三百。 、 《礼记·王制》-任官然后爵之。 、 《礼记·曲礼》-在官言官。 、 《礼记·祭法》。注:“官师:中士、下士也。”-官师一庙。 、 《左传·襄公九年》-举不失选,官不易方。 、 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 、 《聊斋志异·促织》-此物故非西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
【组词】
文官;武官;京官;地方官;清官;贪官;军官;教官
2.
【吏】
(会意。甲骨文。从手(又),从中。以手持中。有人认为中为笔。“吏”、“事”、“使”古同字。本义:官吏)。
官员的通称。汉以后,指低级官员或吏卒。
【引证】
《说文》-吏,治人者也。 、 《汉书·景帝纪》-吏者,名之师也。 、 《汉书·惠帝纪》-吏所以治民也。 、 《管子·朋法》-吏者,民之所悬命也。 、 《左传·成公二年》。注:“二三公也。”-王使委于三吏。 、 《国语·周语》-百吏庶民。 、 《战国策·齐策》-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 《韩诗外传》-据法守职不敢为非者,人吏也。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 、 方苞《狱中杂记》-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而官与吏剖分焉。
【组词】
吏势、 吏议、 吏司、 吏兵、 吏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