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7:14: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7:14:22
无噍类(wú jiào lèi)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没有嚼食的一类”,比喻没有生存能力或无法自立的人。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那些依赖他人生活,无法独立生存的人。
在文学作品中,无噍类可能用来讽刺或批评那些不劳而获、依赖他人的人。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带有贬义,用来形容那些懒惰或无能的人。在专业领域,如社会学或心理学,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描述那些在社会或经济上无法自立的群体。
同义词:寄生虫、懒汉、废物 反义词:自立者、能干者、独立者
无噍类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古代对生活状态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逐渐固定为形容无法自立的人。
在传统文化中,自立和勤劳是被高度推崇的美德。因此,无噍类**这个词汇在社会中带有负面评价,反映了社会对个人责任和自立能力的重视。
这个词汇可能引起负面情感,如厌恶或轻视,因为它与懒惰和无能联系在一起。在个人表达中,使用这个词汇可能传达出对某人或某事的不满或批评。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用这个词汇来形容那些总是依赖他人,不愿意自己努力的人。例如,在讨论工作环境时,我可能会提到某些同事是“无噍类”,因为他们总是逃避责任。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在这繁华的世界里,
有些人如无噍类,
依赖他人,不愿自立,
终日游荡,无所作为。
无噍类可能让人联想到一幅画面:一群人无所事事地坐在公园的长椅上,依赖社会福利生活。在听觉上,这个词汇可能让人想起批评或指责的声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parasite”或“leech”,都带有依赖他人生活的负面含义。
无噍类这个词汇在汉语中具有明确的贬义,用来形容那些无法自立的人。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词汇有助于更准确地传达对某人或某事的态度和评价。通过深入学这个词汇,我更加理解了它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和其在文化中的重要性。
尝攻襄城,襄城无噍类,所过无不残灭。
1. 【无】 (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 同本义。
2.
【噍】
咀嚼;吃。
【引证】
《礼记·少仪》-小饭而亟之,数噍毋为口容。 、 《荀子·荣辱》-亦呥呥而噍。
【组词】
噍咀、 噍嚼
犹言噍类。特指活着的人或动物。
【引证】
《汉书·高帝纪》。注:“青州俗呼无孑遗为无噍类。”-襄城无噍类。
3.
【类】
(形声。从犬,頪(lèi)声。从“犬”,因犬种类最相似。本义:种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类,种类相似,惟犬最甚。 、 《韩非子·五蠹》-皆守株之类。 、 《荀子·王制》-无法者以类举。 、 、 《列子·仲尼》-其负类反伦,不可胜言也。 、 《孟子·梁惠王上》-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 《庄子·渔父》-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纸灰之类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