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8:56: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8:56:15
无噍类矣(wú jiào lèi yǐ)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没有嚼食的种类了”,比喻事物已经完全消失或灭绝,不再存在。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某种生物或事物彻底灭绝,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在文学作品中,无噍类矣常用于描绘悲剧性的场景,强调事物的彻底消失。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专业领域,如生物学或环境保护领域,可能会用来描述物种的灭绝。
同义词:灭绝、绝迹、消失、荡然无存 反义词:繁盛、兴旺、存在、生生不息
无噍类矣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无噍类矣,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原意是指没有可以嚼食的东西,后来引申为事物完全消失。
在传统文化中,无噍类矣**常用来警示人们对于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它反映了对于物种灭绝和文化遗产消失的深刻忧虑。
这个成语带有一种悲凉和无奈的情感,让人联想到生命的脆弱和时间的无情。它提醒我们珍惜眼前的事物,因为它们可能随时消失。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一个环保讲座中听到无噍类矣这个词,它让我深刻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濒危物种的保护。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春风不度玉门关,
无噍类矣古道边。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片荒凉的土地,没有任何生物活动的痕迹。听觉上,可能是寂静无声,只有风声在耳边呼啸。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extinct ”或“ wiped out ”,但它们没有无噍类矣那种深刻的文学和历史内涵。
无噍类矣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成语,它不仅描述了事物的消失,还蕴含了对生命和时间的深刻思考。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这样的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丰富地表达思想和情感。
尝攻襄城,襄城无噍类,所过无不残灭。
1. 【无】 (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 同本义。
2.
【噍】
咀嚼;吃。
【引证】
《礼记·少仪》-小饭而亟之,数噍毋为口容。 、 《荀子·荣辱》-亦呥呥而噍。
【组词】
噍咀、 噍嚼
犹言噍类。特指活着的人或动物。
【引证】
《汉书·高帝纪》。注:“青州俗呼无孑遗为无噍类。”-襄城无噍类。
3.
【类】
(形声。从犬,頪(lèi)声。从“犬”,因犬种类最相似。本义:种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类,种类相似,惟犬最甚。 、 《韩非子·五蠹》-皆守株之类。 、 《荀子·王制》-无法者以类举。 、 、 《列子·仲尼》-其负类反伦,不可胜言也。 、 《孟子·梁惠王上》-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 《庄子·渔父》-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纸灰之类冒之。
4.
【矣】
(形声。小篆字形,上面是“以”字,下面是“矢”。从矢,以声。“以”也可以理解为象矢飞逝的声音,是完成的语气。本义:语气词。是“了”)。
表示完成时态。
【引证】
《聊斋志异·狼三则》-骨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