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21:41: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1:41:58
词汇“客衾”在中文中并不常见,它由两个字组成:“客”和“衾”。下面我将从几个角度对“客衾”进行分析:
结合起来,“客衾”可以理解为为客人准备的被子,或者旅途中使用的被子。
在文学作品中,“客衾”可能用来营造一种温馨、接待客人的氛围,或者表达旅途中的艰辛和需要温暖的感觉。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某些特定的文学或传统语境中可能会出现。
“客衾”这个词组并没有特别复杂的词源或历史演变,它主要是由两个常用汉字组合而成,用来描述一个具体的物品——为客人准备的被子。
在**传统文化中,接待客人时提供舒适的住宿条件是一种礼貌和尊重的体现。因此,“客衾”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代表了主人的热情好客。
提到“客衾”,可能会让人联想到温馨的家庭氛围、传统的待客之道,或者是旅途中的孤独与温暖并存的感觉。
在现代生活中,“客衾”可能不常被提及,但在准备客房时,确保床铺舒适、被子干净温暖,是每个好客之家的基本要求。
在创作中,可以将“客衾”作为一个细节,用来描绘一个场景或表达一种情感。例如,在描述一个温馨的家庭聚会时,可以提到为远道而来的亲戚准备的柔软客衾。
视觉上,“客衾”可能让人联想到整洁的床铺和柔软的被子;听觉上,可能会让人想到夜晚的宁静和轻轻的呼吸声。
在不同文化中,接待客人的*俗和物品可能有所不同,但提供舒适的住宿条件是一种普遍的礼貌行为。
“客衾”作为一个词汇,虽然在日常交流中不常见,但在特定的语境和文化背景下,它承载了丰富的情感和象征意义。了解和使用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增加文学作品的细腻度和深度。
1.
【客】
(形声。从宀(mián),表示与家室房屋有关,各声。本义:寄居;旅居,住在异国他乡)。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字从各,异词也。故自此托彼曰客。引申之曰宾客。”-客,寄也。 、 唐·李朝威《柳毅传》-念乡人有客于泾阳者。 、 徐光启《甘薯疏序》-客莆田徐生为予三致其种,种之生且蕃。 、 白居易《雨夜有念》-吾兄寄宿州,吾弟客东川。
【组词】
客边、 客纲客纪、 客寄
2.
【衾】
(从衣,今声。本义:被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寝衣为小被(夹被),则衾是大被(棉被)。”-衾,大被。 、 《诗·召南·小星》-抱衾与椆。 、 《仪礼·士丧礼》-缁衾赬里,无紞。 、 《荀子·礼论》-衣衾多少厚薄多少之数。 、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布衾多年冷似铁。 、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狐裘不暖锦衾薄。 、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以衾拥覆。 、 《西厢记》-生则同衾,死则同穴。
【组词】
衾褥、 衾衽、 衾枕、 衾绸、 衾影无愧、 衾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