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5:51: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5:51:27
忤逆:指违背、不顺从,特别是指对长辈或权威的不服从或反抗。这个词汇带有一定的负面色彩,通常用于描述不尊重或不遵守社会规范和家庭规则的行为。
忤逆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忤"意为违背,"逆"意为反向。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有所下降。
在**传统文化中,忤逆被视为不孝的表现,特别是在儒家文化中,强调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观念逐渐被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所取代。
忤逆这个词往往让人联想到冲突和紧张,可能引发负面情绪,如愤怒或失望。它也可能让人思考权威与个人自由之间的平衡。
在个人生活中,忤逆可能体现在对父母或上司的不同意见上,这种情况下,如何表达不同意见而不被视为忤逆,是一个需要技巧的问题。
在诗歌中,忤逆可以用来象征个人与社会规范的冲突,如:
在古老的道路上,我选择忤逆,
不是为了挑战,而是为了寻找自我。
忤逆可能让人联想到激烈的争论场面,或是电影中角色对抗权威的场景。音乐上,可能联想到紧张或冲突的音乐旋律。
在英语中,"defiance"或"rebellion"可以对应忤逆的概念,但这些词在英语文化中的使用可能更加中性,不一定带有强烈的负面色彩。
忤逆这个词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提醒我们注意在尊重权威与维护个人权利之间的平衡。了解这个词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
1.
【忤】
(形声。从心,午声。本义:抵触,不顺从)。
同本义。
【引证】
唐·李朝威《柳毅传》-复忤宾客。 、 清·张廷玉《明史》-触忤当死。
【组词】
忤权、 忤物、 忤怨、 忤恨、 忤意、 忤嫚、 忤触、 忤鳞
2.
【逆】
(形声。从辵(chuò),屰(nì)声。本义:迎,迎接,迎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逆,迎也。关东曰逆,关西曰迎。 、 《左传·成公十四年》-宣公如齐逆女。 、 《国语·周语上》-上卿逆于境。 、 宋·苏轼《留侯论》-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 、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侯逆夫人嬴氏以归。 、 沈括《梦溪笔谈·人事一》-尝过青城山,遇雪,舍于逆旅。 、 陶潜《自祭文》-陶子将辞逆旅之馆,永归于本宅。
【组词】
逆战、 逆厘、 逆劳、 逆暑、 逆视、 逆送、 逆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