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8:15: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8:15:44
忤视(wǔ shì)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以不敬或敌意的态度看待某人或某事。它通常用来描述一种带有挑衅或不尊重的目光或态度。
在文学作品中,“忤视”常用来描绘人物之间的紧张关系或敌对情绪。例如,在历史小说中,一个角色可能对另一个角色怀有深深的敌意,并通过“忤视”来表达这种情绪。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描述人际关系时,仍能传达出强烈的不满或敌意。
同义词:敌视、蔑视、鄙视 反义词:敬视、尊重、仰慕
这些同义词在表达不尊重或敌意时各有细微差别。例如,“敌视”强调敌对情绪,“蔑视”强调轻蔑,而“鄙视”则强调厌恶。反义词则表达了相反的态度,如“敬视”表示尊敬,“尊重”表示重视,“仰慕”表示钦佩。
“忤”字在古代汉语中意为违背、不顺从,“视”则指看或看待。两者结合,形成了“忤视”这一词汇,用以描述一种不敬或敌意的看待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用法和含义基本保持稳定。
在**传统文化中,尊重长辈和上级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规范。因此,“忤视”这样的词汇在描述违反这些规范的行为时尤为重要。它不仅描述了一种行为,也反映了社会对尊重和礼貌的重视。
“忤视”这个词给人一种负面和紧张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冲突和不和谐,可能会引起听者的警惕或不适。在表达时,使用这个词需要谨慎,以免加剧紧张气氛。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目睹过同事之间的忤视,那种不友好的目光和态度明显影响了团队的和谐。这种经历让我意识到,即使在职场中,保持尊重和礼貌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他的眼中闪烁着忤视的光芒,如同冬日里的寒风,刺骨而无情。”
想象一个场景:两个人面对面站立,其中一人以忤视的目光盯着对方,周围的环境似乎也因此变得冷峻。这种视觉联想可以通过电影或戏剧中的特定镜头来实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glare”或“scowl”,它们也用来描述带有敌意或不悦的目光。这些词汇在不同文化中的使用情况相似,都用来传达不友好的情绪。
“忤视”这个词在描述人际关系中的不友好态度时非常有用。它不仅传达了视觉上的不尊重,也反映了更深层次的情感和态度。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并正确使用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准确地传达复杂的情感和态度。
1.
【忤】
(形声。从心,午声。本义:抵触,不顺从)。
同本义。
【引证】
唐·李朝威《柳毅传》-复忤宾客。 、 清·张廷玉《明史》-触忤当死。
【组词】
忤权、 忤物、 忤怨、 忤恨、 忤意、 忤嫚、 忤触、 忤鳞
2.
【视】
(会意兼形声。从见示,示亦声。见,看见。示,表现。本义: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视,瞻也。 、 《书·泰誓中》-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 《墨子·辞过》-目不能徧视,手不能徧操。 、 《诗·郑风·子曰鸡鸣》-子兴视夜。 、 《礼记·大学》-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 《战国策·齐策》-熟视之。 、 柳宗元《三戒》-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组词】
视探、 视瞻、 视日、 视远步高、 视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