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0:49: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0:49:26
忤意: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是违背或不符合某人的意愿或期望。它通常用来描述某人的行为、言语或事物本身与他人的期望或意愿相冲突的情况。
在文学中,忤意可能用来描绘角色之间的冲突或内心的矛盾。在口语中,它可能用来表达对某人行为的不满或失望。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人际关系学,忤意可能被用来分析人际互动中的不和谐因素。
同义词:违背、不合、不符、冲突 反义词:顺从、符合、一致、顺应
忤意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忤"字意为违背,"意"字意为意愿或意图。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用法和含义基本保持稳定,主要用于描述与意愿或期望相违背的情况。
在传统文化中,尊重他人的意愿和期望被视为一种美德。因此,忤意**在某种程度上被视为不礼貌或不恰当的行为。在现代社会,这个词仍然用来表达对违背期望的行为的不满。
忤意这个词往往带有一种负面情感,如失望、不满或冲突。它可能让人联想到紧张的人际关系或内心的矛盾。
在日常生活中,忤意可能出现在家庭讨论、工作决策或社交互动中。例如,当某人的行为违背了团队的共同目标时,可能会被认为是忤意的行为。
在诗歌中,忤意可以用来描绘一种内心的挣扎或与外界的冲突:
心中的忤意,如夜风中的孤灯, 摇曳不定,却始终不灭。
忤意可能让人联想到紧张的面部表情、尖锐的声音或冲突的画面。视觉上,可能是一张皱眉的脸或紧握的拳头;听觉上,可能是激烈的争论声。
在英语中,忤意可以对应于"go against someone's wishes"或"conflict with someone's expectations"。不同文化中,对违背意愿的行为的反应和处理方式可能有所不同。
忤意是一个描述人际关系和内心状态的重要词汇。它不仅反映了语言的精确性,也揭示了文化和社会的价值观念。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恰当使用忤意可以帮助更准确地传达复杂的情感和关系。
1.
【忤】
(形声。从心,午声。本义:抵触,不顺从)。
同本义。
【引证】
唐·李朝威《柳毅传》-复忤宾客。 、 清·张廷玉《明史》-触忤当死。
【组词】
忤权、 忤物、 忤怨、 忤恨、 忤意、 忤嫚、 忤触、 忤鳞
2.
【意】
(会意。从心从音。本义:心志。心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意,志也。 、 《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心之所谓意。 、 《史记·项羽本纪》-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 汉·贾谊《过秦论》-通其意。 、 晋·陶渊明《饮酒》-中有真意。 、 明·魏禧《大铁椎传》-不快我意。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无意则已。 、 《齐民要术》-蔡伦立意造纸。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其意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