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0:38: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0:38:06
束脩(shù xiū)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捆绑的干肉,通常是指古代学生送给老师的礼物,作为学费或表示尊敬。在古代,束脩也常用来比喻学问或道德修养。
在文学作品中,束脩常被用来象征师生关系或学问的传承。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教育或文化相关的讨论中,仍可能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教育学或历史学,束脩可能会被用来讨论古代教育制度或师生关系。
同义词:学费、敬意、礼物 反义词:无礼、轻视、忽视
束脩一词源自古代**,最早见于《周礼》等古代文献。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逐渐扩展,从具体的干肉礼物演变为象征性的学问和道德修养的象征。
在古代**,束脩是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的表达,也是教育制度的一部分。这种传统体现了尊师重道的文化价值观,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世的教育观念。
束脩这个词让我联想到古代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感和尊重。它代表了知识的传承和师生之间的纽带,给人一种温暖和尊敬的感觉。
在我的学*经历中,虽然没有直接使用束脩这个词汇,但我能感受到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和感激之情。这种情感在现代教育中仍然非常重要。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束脩:
古道悠悠,师生情深,
束脩一束,敬意满心。
学问传承,道德修养,
束脩之礼,永存心间。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古代学生手持束脩,恭敬地递给老师,背景是古朴的书院。这样的画面让人感受到古代教育的庄重和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感。
在其他文化中,虽然没有完全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概念如“学费”或“礼物”在不同文化中都有体现,用以表达对教育的尊重和感激。
束脩这个词汇不仅代表了古代的教育传统,也体现了尊师重道的文化价值观。在现代社会,虽然形式有所改变,但师生之间的尊重和感激之情仍然非常重要。这个词汇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情感意义。
1.
【束】
(会意。从囗(weí)木。在木上加圈,象用绳索把木柴捆起来。本义:捆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束,缚也。 、 《易·贲》。子夏传:“五匹为束。”-束帛戋戋。 、 《仪礼·士冠礼》。注:“十端也。”-束帛俪皮。 、 《左传·襄公十九年》-贿荀偃束锦。 、 《周礼·大司寇》-入束矢于朝。 、 《论语》-自行束脩以上。 、 《诗·鄘风·墙有茨》-墙有茨,不可束也。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
【组词】
束刃、 束刍、 束戈卷甲、 束手、 束火,束炬、 束手束脚、 束竹、 束杖、 束载
2.
【脩】
(形声。从肉,攸(yōu)声。本义:干肉)。
同本义(加姜桂等香料,捶制而成)。
【引证】
《说文》-脩,脯也。 、 《周礼·掌客》-三问皆脩。 、 《仪礼·有司彻》-取糗与腶脩。 、 《礼记·昏义》-枣栗段脩。 、 《论语·述而》-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 《周礼·天官》-凡肉脩之颁赐,皆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