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0:00: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0:00:11
束缊请火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用绳子捆绑着麻絮去请求火种”。这个成语比喻处境困难,需要借助外力或他人的帮助来解决问题。
在文学作品中,束缊请火 常用来形容主人公在困境中寻求帮助的情景,强调其无奈和迫切的心情。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某些专业领域,如历史研究或文学评论中,它可能会被提及。
束缊请火 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中国古代的民间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束缊请火 反映了人们在困境中寻求帮助的普遍心理。这个成语也体现了社会互助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同情和理解。它让我联想到在困难时刻,人们需要彼此支持和帮助。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我遇到了技术问题,无法解决,最终不得不束缊请火,向一位专家求助。这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在困难时刻寻求帮助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在寒冷的冬夜,我束缊请火,
希望温暖能驱散孤独的寒冷。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在荒野中,手持捆绑的麻絮,向远处的人家请求火种。听觉上,可以联想到风声和远处的人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beg for help" 或 "ask for assistance",但这些表达没有 束缊请火 那样的形象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束缊请火 这个成语虽然不常在日常对话中使用,但它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在困境中寻求帮助的心理和行为。了解和掌握这个成语,对于理解中国文化和语言的深层含义具有重要意义。
即束缊请火于亡肉家。
从前有一个婆婆诬告儿媳偷家里的肉,儿媳百口莫辩被婆婆赶出家门,只好去找邻居大婶帮助伸冤。大婶深知她的为人,就想出一个办法,拿一团乱麻到那个婆婆家去借火,说是自家的狗因为争吃别人家的肉被咬死。婆婆知错就去追儿媳回家
1.
【束】
(会意。从囗(weí)木。在木上加圈,象用绳索把木柴捆起来。本义:捆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束,缚也。 、 《易·贲》。子夏传:“五匹为束。”-束帛戋戋。 、 《仪礼·士冠礼》。注:“十端也。”-束帛俪皮。 、 《左传·襄公十九年》-贿荀偃束锦。 、 《周礼·大司寇》-入束矢于朝。 、 《论语》-自行束脩以上。 、 《诗·鄘风·墙有茨》-墙有茨,不可束也。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
【组词】
束刃、 束刍、 束戈卷甲、 束手、 束火,束炬、 束手束脚、 束竹、 束杖、 束载
2.
【缊】
(形声。从糸(mì),昷(wēn)声。本义:以新绵合旧絮)。
新旧混合的绵絮,乱絮。
【引证】
《说文》。谓乱麻。-缊,绋也。 、 《汉书·东方朔传》。注:“乱絮也。”-衣缊无衣。 、 《礼记·玉藻》。注:“行谓今之新绵也,缊谓今行及旧絮也。”-纩为茧,缊为袍。 、 《汉书·蒯通传》-(里母)即束缦请火于亡肉家。
【组词】
缊褚、 缊褐、 缊绪、 缊絑
3.
【请】
情况,实情。 同: 情
【引证】
《墨子·尚同中》-上下请通。 、 《管子·白心》-四璧而知请。
(形声。从言,青声。本义:拜访)。
4.
【火】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火焰。汉字部首之一。本义:物体燃烧所发的光、焰和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火,南方之行也。炎而上,象形。 、 《春秋·元命苞》-火之为言委随也,故字人散二者为火也。 、 《易·说卦》-离为火。 、 《左传·昭公九年》-火水妃也。春秋感情符,火者阳之精也。 、 《论衡·诘术》-火,日气也。 、 《左传·宣公十六年》-人火曰火,天火曰灾。 、 《谷梁传·昭公九年》-国曰灾,邑曰火。 、 《公羊传·襄公九年》-大者曰灾,小者曰火。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火烧令坚。 、
【组词】
火链、 火厝、 火筒、 火火烛烛、 火厄、 火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