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5:06: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5:06:43
畏怯(wèinuò)是一个形容词,用来描述一个人胆小、害怕、缺乏勇气的状态。字面意思可以拆解为“畏”(害怕)和“怯”(胆小),结合起来表示一个人在面对困难或挑战时表现出退缩和恐惧的心理状态。
“畏怯”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中“畏”字最早见于甲骨文,表示害怕;“怯”字则较晚出现,表示胆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字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现代汉语中的“畏怯”一词,用来描述一种心理状态。
在**传统文化中,勇敢被视为一种美德,而畏怯则常常被视为负面特质。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畏怯可能会被认为是不自信或不成熟的表现。
“畏怯”这个词往往带有一种负面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退缩、不前和失败。它可能激发人们对勇气和决心的渴望,以及对克服困难的向往。
在个人经历中,我曾遇到过因为畏怯而错失机会的情况。例如,在一次重要的面试中,我因为过于畏怯而没有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最终未能获得职位。
在诗歌中,可以将“畏怯”融入到描述自然景物的诗句中,如:
山风轻拂,林木畏怯,
晨露滴落,心事重重。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站在悬崖边上的人,面露畏怯之色,背景是壮丽的山川。在音乐中,可以选择一些缓慢、低沉的旋律,来表达畏怯的情感。
在英语中,“畏怯”可以对应为“timid”或“cowardly”。不同文化对畏怯的态度可能有所不同,但普遍认为勇敢是一种积极的品质。
通过对“畏怯”的深入学,我认识到这个词在描述个人心理状态时的重要性。它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形容词,还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文化内涵。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恰当使用“畏怯”这样的词汇,能够增强沟通的准确性和深度。
1.
【畏】
(会意。据甲骨文意思是鬼手拿杖打人,使人害怕。本义:害怕)。
同本义(对威势、威严的害怕)。
【引证】
《广雅·释诂二》-畏,惧也。 、 《广雅·释诂四》-畏,恐也。 、 《列子·黄帝》-不畏不怒。 、 《书·皋陶谟》-天明畏。 、 《孟子·梁惠王下》-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 、 《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 《战国策·齐策》-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 《资治通鉴·唐纪》-然畏愬。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忧谗畏讥。 、 明·刘基《卖柑者言》-巍巍乎可畏。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畏其唇吻。
【组词】
畏威、 畏威怀德、 畏之如虎、 畏天知命、 畏死贪生、 畏戒、 畏附
2.
【懦】
(形声。从心,需声。本义:胆小,含有软弱之意;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懦,驽弱者也。 、 《国语·晋语》-少懦于诸侯。 、 《战国策·齐策》-而性懦愚,沉于国家大事,开罪于先生。 、 《左传·僖公二年》-宫之奇之为人也,懦而不能强谏。 、 《三国演义》-众皆笑其懦,不青坚守。 、 唐·韩愈《原毁》-懦者必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