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3:31: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3:31:25
词汇“畏戒”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畏”和“戒”。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分析。
“畏戒”字面意思是指因害怕而产生的戒备心理或行为。其中,“畏”表示害怕、畏惧,“戒”表示戒备、警惕。结合起来,“畏戒”描述的是一种因恐惧而采取的预防措施或保持的警觉状态。
在文学作品中,“畏戒”常用来形容人物因过去的经历或对未来的担忧而表现出的一种谨慎态度。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某些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安全管理中,可能会用来描述因潜在危险而采取的预防措施。
同义词中,“警惕”和“戒备”更侧重于行动上的预防,而“畏惧”和“害怕”则更强调心理上的恐惧感。反义词则表达了与“畏戒”相反的态度或行为。
“畏”字在古代汉语中就有害怕的意思,而“戒”字则有戒备、警惕的含义。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形成了“畏戒”这个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历史演变中相对稳定。
在**传统文化中,“畏戒”可能与儒家思想中的“慎独”有关,强调在独处时也要保持警惕和自我约束。在现代社会,这个词可能更多地与安全意识和风险管理相关。
“畏戒”这个词给人一种紧张和不安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需要时刻保持警觉的状态。这种情感反应可能会影响人们在面对潜在危险时的行为和决策。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在描述自己或他人在面对不确定或危险情况时的态度时使用“畏戒”这个词。例如,描述一个人在经历了失败后对类似情况的态度。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畏戒”:
夜幕低垂,星光畏戒,
心中的阴影,不敢轻言。
每一声叹息,都是对未知的敬畏,
在这寂静的夜里,我学会了畏戒。
“畏戒”这个词可能会让人联想到黑暗、阴影和紧张的音乐节奏。视觉上,可能会想到一个人在黑暗中警惕地环顾四周的画面。
在英语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可以用“apprehensive caution”或“fearful vigilance”来表达类似的含义。
通过对“畏戒”的深入分析,我更加理解了这个词汇的多重含义和它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准确地传达复杂的情感和态度。
1.
【畏】
(会意。据甲骨文意思是鬼手拿杖打人,使人害怕。本义:害怕)。
同本义(对威势、威严的害怕)。
【引证】
《广雅·释诂二》-畏,惧也。 、 《广雅·释诂四》-畏,恐也。 、 《列子·黄帝》-不畏不怒。 、 《书·皋陶谟》-天明畏。 、 《孟子·梁惠王下》-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 、 《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 《战国策·齐策》-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 《资治通鉴·唐纪》-然畏愬。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忧谗畏讥。 、 明·刘基《卖柑者言》-巍巍乎可畏。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畏其唇吻。
【组词】
畏威、 畏威怀德、 畏之如虎、 畏天知命、 畏死贪生、 畏戒、 畏附
2.
【戒】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戈”,下面象两只手(即“廾”)。两手持戈,表示戒备森严。本义:警戒,戒备)。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戒,警也。 、 《诗·小雅·采薇》-岂不日戒。 、 《礼记·曾子问》-以三年之戒。 、 《左传·哀公元年》-基浇能戒之。 、 《国语·吴语》-息民不戒。 、 《庄子·养生主》-怵然为戒。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戒之慎勿忘。 、 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知足以自戒。
【组词】
戒慎、 戒书、 戒旦、 戒守、 戒命、 戒戢、 戒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