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3:49: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3:49:00
词汇“畏栗”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畏”表示害怕、恐惧,“栗”在这里表示战栗、颤抖。结合起来,“畏栗”描述的是因为恐惧而身体颤抖的状态。
“畏栗”的字面意思是因恐惧而颤抖。它传达了一种强烈的情感反应,即在面对威胁或极端恐惧时的生理反应。
“畏”字最早见于甲骨文,表示害怕;“栗”字原意为栗树,后引申为颤抖。两个字组合成“畏栗”,描述因恐惧而颤抖的状态。
在**传统文化中,对于恐惧的描述往往带有一定的文学色彩,“畏栗”这样的词汇体现了汉语表达的细腻和丰富。
“畏栗”这个词让我联想到黑暗、未知和危险,它唤起了一种深层的、本能的恐惧感。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在深夜听到奇怪的声音,我感到全身畏栗,那是一种无法用言语完全表达的恐惧感。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畏栗”:
夜深人静,风声鹤唳,
心中畏栗,如影随形。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在黑暗中畏缩颤抖的样子;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风声、树叶摩擦声等增加紧张氛围的声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hiver with fear”或“tremble in fear”,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情感是相似的。
“畏栗”这个词虽然不常在日常对话中使用,但它丰富了汉语的表达,能够精确地描述一种强烈的恐惧反应。在学*语言和表达时,了解和掌握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细腻地传达情感和描述情境。
1.
【畏】
(会意。据甲骨文意思是鬼手拿杖打人,使人害怕。本义:害怕)。
同本义(对威势、威严的害怕)。
【引证】
《广雅·释诂二》-畏,惧也。 、 《广雅·释诂四》-畏,恐也。 、 《列子·黄帝》-不畏不怒。 、 《书·皋陶谟》-天明畏。 、 《孟子·梁惠王下》-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 、 《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 《战国策·齐策》-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 《资治通鉴·唐纪》-然畏愬。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忧谗畏讥。 、 明·刘基《卖柑者言》-巍巍乎可畏。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畏其唇吻。
【组词】
畏威、 畏威怀德、 畏之如虎、 畏天知命、 畏死贪生、 畏戒、 畏附
2.
【栗】
(会意。甲骨文象结了果实的栗树形。本义:木名。果实也称栗,可食)。
一种落叶乔木,果实叫栗子,果仁味甜,可以吃。木材坚实,供建筑和制器具用;树皮可供鞣皮及染色用;叶子可喂柞蚕。
【引证】
《说文》-栗,栗木也。 、 《诗·鄘风·定之方中》-树之榛栗。 、 《公羊传·文公二年》-练主用栗。 、 《论语》-哀公同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
【组词】
栗主、 栗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