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9:09: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9:09:43
“公诸同好”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将某物公开给有相同爱好的人。这个成语强调的是分享和交流,特别是对于那些有共同兴趣或爱好的人。
在文学中,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作者或艺术家将自己的作品公开给欣赏其风格的读者或观众。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建议或邀请他人分享自己的收藏或兴趣。在专业领域,如学术界,学者可能会使用这个成语来描述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公开给同行评审。
同义词:分享、公开、展示 反义词:保密、隐藏、私藏
同义词中,“分享”强调的是与他人共享,而“公开”和“展示”则更多指的是将某物置于公众视野中。反义词则表达了相反的概念,即不与他人共享或隐藏信息。
“公诸同好”这个成语源自**古代,当时的文人雅士常常将自己的诗文、书画等作品公开给有相同爱好的人欣赏和批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不变,仍然用于表达分享和交流的概念。
在**文化中,分享和交流被视为美德,尤其是在艺术和学术领域。这个成语体现了这种文化价值观,鼓励人们不仅在个人层面,也在社会层面进行知识和文化的交流。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积极和开放的。它让我联想到一个充满合作和共享精神的社会环境,鼓励人们开放心态,与他人交流和学*。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使用这个成语来描述我如何与同事分享我的项目想法,希望能够得到他们的反馈和建议,从而改进我的工作。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这片知识的海洋,我愿将我的小舟公诸同好,与你们一同航行,探索未知的奥秘。”
视觉上,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一个开放的展览空间,人们围绕着展品交流和讨论。听觉上,可能是人们兴奋的讨论声和艺术作品的解说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hare with like-minded individuals”或“open to the public”,虽然这些表达没有直接对应成语的深度和历史,但它们传达了相似的分享和公开的概念。
“公诸同好”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语言工具,也是一种文化价值观的体现。它鼓励我们开放和分享,无论是在个人还是社会层面。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文化背景和价值观。
虽未能藏之于名山,将以传之于同好。
虽经同人研究再三,余心犹耿耿,未敢~。
1.
【公】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八”,表示相背,下面是“厶”(“私”的本字)。合起来表示“与私相背”,即“公正无私”的意思。本义:公正,无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公,平分也。 、 《韩非子·五蠹》-背厶谓之公,或说,分其厶以与人为公。 、 《春秋·元命苞》-公之为言公正无私也。 、 《贾子·道术》-兼覆无私谓之公。 、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组词】
公气、 公素、 公洁、 公慎、 公诚
2.
【诸】
(形声。从言,者声。本义:辩,问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者亦意辩词也。-诸,辩也。 、 《尔雅》-诸诸便便,辩也。 、 《敦煌变文集·燕子赋》-穷研细诸问,岂得信虚辞!
【组词】
诸问
众;各。
【引证】
《史记·陈涉世家》-诸郡县苦秦吏。 、 《三国志·诸葛亮传》-西和诸戎。 、 《资治通鉴·唐纪》-诸道桥梁。
3. 【同】 ——见“胡同”hútòng。
4.
【好】
喜好;喜爱。
【引证】
《淮南子·精神》-好憎者,心之暴也。 、 《诗·小雅·鹿鸣》-人之好我。 、 《韩非子·喻老》-好治不病。 、 《论语》-敏而好学。 、 唐·柳宗元《三戒》-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自幼好武术。
【组词】
好表现;好善、 好涵高躅、 好戏子、 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