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4:36: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36:53
“即心是佛”是一个源自**的词汇,字面意思是“心中即是佛”。这个词汇强调的是佛性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只要心中有佛,就能达到觉悟的境界。它传达的是一种内在的、直接的觉悟途径,即通过内心的修行和领悟,而不是依赖外在的仪式或形式。
在**文学中,“即心是佛”常常被用来强调内心的修行和觉悟的重要性。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鼓励人们相信自己的内在力量和潜能。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哲学,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探讨自我认知和内在觉悟的概念。
同义词:
反义词:
“即心是佛”源自的禅宗,特别是禅宗的教义。这个词汇体现了禅宗的核心思想,即强调内心的直接体验和觉悟,而不是依赖经典的教条或外在的仪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在**文化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接受。
在文化中,“即心是佛”被视为一种深刻的哲学思想,它强调个人的内在修行和自我觉悟。这个词汇在社会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它鼓励人们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智慧,而不是仅仅追求物质上的成功。
“即心是佛”这个词汇给我带来一种宁静和安详的感觉。它让我联想到内心的平静和自我觉悟的重要性。这个词汇鼓励我相信自己的内在力量,并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
在我的生活中,我常常使用“即心是佛”这个词汇来提醒自己要关注内心的修行和觉悟。每当我感到焦虑或困惑时,我会静坐冥想,提醒自己相信内心的智慧和力量。
诗歌: 心中的莲花静静开, 即心是佛悟自在。 烦恼尘世皆放下, 内心光明照未来。
故事: 在一个古老的寺庙里,有一位年轻的僧人,他每天都在思考“即心是佛”的真正含义。一天,他在静坐冥想时,突然领悟到,真正的佛性就在他的心中,只要他相信并修行,就能达到觉悟的境界。
视觉联想: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僧人在静谧的寺庙中静坐冥想,周围是宁静的自然景色,如莲花池和翠绿的竹林。
听觉联想: 想象一段宁静的音乐,如古琴的悠扬旋律,伴随着轻柔的自然声音,如流水和鸟鸣,营造出一种宁静和安详的氛围。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哲学思想可以在斯多葛主义中找到,强调内心的平静和自我控制。然而,“即心是佛”更强调内在的觉悟和佛性,这与西方哲学中的自我控制和理性思考有所不同。
通过对“即心是佛”的深入学*和分析,我更加理解了*中强调的内心修行和觉悟的重要性。这个词汇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量,还启发了我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和理解。
初参大寂,问如何是佛。大寂云:‘即心是佛。’师即大悟。
若欲求佛,~。若欲会道,无心是道。
1.
【即】
(会意。甲骨文作坐人形(后讹为卩)面对食器(皀)会意。本义:走近去吃东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即,就食也。 、 《仪礼·公食礼》-席末取粮即稻。 、 《易·鼎》。高亨注:“《说文》:‘即,就食也。’此用其本义。”-鼎有实,我仇有疾,不我能即。
2.
【心】
(象形。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在肺之下,膈膜之上,着脊第五椎。形如莲蕊,上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裹脂,谓之心包络。-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 、 《吕氏春秋》-其祀中霤,祭先心。 、 方苞《狱中杂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组词】
心腹之病、 心上刃、 心肝肐蒂、 心气、 心系、 心脾
3.
【是】
(会意。小篆字形,从日正。本义:正,不偏斜)。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十目烛隐曰直,以日为正曰是。-是,直也。 、 《礼记·玉藻》。疏:“谓正也。”-而疑是精粗之体。 、 《易·未济》-上九,濡其首,有孚失是。
4.
【佛】
违背。 同: 拂
【引证】
《集韵》-佛,戾也。或作拂。
——见“仿佛”(fǎngf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