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4:03: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03:46
词汇“即或”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即”和“或”。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分析。
“即或”字面意思是指“即使”或“就算是”,用来表示一种假设的情况,即使在这种假设的情况下,后面的内容仍然成立。
“即或”中的“即”字古汉语中意为“接近”或“立刻”,“或”字意为“或许”或“有的”。组合起来,“即或”在古代汉语中可能表示“接近或许”的意思,后来演变为表示假设的连词。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坚韧不拔和面对困难时的决心,“即或”这样的词汇体现了这种文化精神。
使用“即或”时,常带有一种坚定和决绝的情感,让人联想到面对逆境时的不屈不挠。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会有这样的场景:即或遇到重重困难,也要坚持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即或夜幕深沉,星光依旧闪烁,指引着前行的方向。”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在风雨中坚定前行的画面;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首节奏坚定、旋律激昂的乐曲,来强化“即或”带来的坚定感。
在英语中,“即或”可以对应“even if”或“even though”,在不同语言中表达的逻辑和情感是相似的。
“即或”是一个强调假设条件下依然坚持的词汇,它在文学和正式文本中较为常见,能够增强表达的力度和深度。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词汇有助于丰富语言的层次和表达的精确性。
1.
【即】
(会意。甲骨文作坐人形(后讹为卩)面对食器(皀)会意。本义:走近去吃东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即,就食也。 、 《仪礼·公食礼》-席末取粮即稻。 、 《易·鼎》。高亨注:“《说文》:‘即,就食也。’此用其本义。”-鼎有实,我仇有疾,不我能即。
2.
【或】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囗(象城形),从戈(以戈守之)。表示以戈卫国。本义:国家。用本义时读yù)有人,有的——泛指人或事物。
【引证】
《小尔雅·广言》-或,有也。 、 《易·乾》-或跃在渊。 、 《书·微子》-殷其弗或乱正四方。 、 《诗·小雅·吉日》-或群或友。 、 《礼记·祭义》-庶或饷之。 、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或赐二小人酒。 、 《世说新语·自新》-或说处杀虎斩蛟。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或立或卧。 、 、 、
【组词】
或人、 或时、 或一,或种、 或日
用作虚词 表示选择或列举。如:或是(连词。表示选择或并列关系);或乃(或者。常用于句首表示变换叙述内容) 在不同或不相似的事物、状况或行动之间的一个抉择。如:有病或无病,他不都应该在这里 近似、可疑或不肯定。如:在五天或六天之内 两个词或两个短语同义、等义或替换的性质。
【引证】
唐·韩愈《杂说》-或尽粟一石。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君实或见恕。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或异二者之为。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或能免乎。
【组词】
跌下悬崖或峭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