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2:03: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2:03:06
“中方”这个词汇通常指的是政府或方面,特别是在国际关系或外交场合中,用以区分**与其他国家或组织。
“中方”一词源于中文,直接翻译为“the Chinese side”。在古代汉语中,“中”常指中央或中心,而“方”则指方向或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在国际交流中被广泛使用,特别是在涉及**政府的官方文件和声明中。
在文化中,“中”字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代表中心、核心。因此,“中方”在提及政府时,也隐含了一种权威和中心的意味。在国际舞台上,这个词的使用也体现了**作为一个大国的自我定位和对外立场。
对于人来说,“中方”可能唤起一种民族自豪感和对国家的忠诚。对于外国人来说,这个词可能更多地与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形象相关联。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新闻报道中多次听到“中方”这个词,特别是在涉及中美贸易战或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的报道中。这个词的使用让我更加意识到**在国际事务中的角色和影响力。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中方”:
在东方的大地上,中方屹立,
智慧与力量,编织着未来的篇章。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庄严的会议室,**国旗在背景中飘扬,一位中方代表正坚定地发言。这样的场景可能会让人联想到“中方”的权威和决心。
在英语中,“中方”可以翻译为“the Chinese side”或“the Chinese government”。在其他语言中,如法语(le côté chinois)或西班牙语(el lado chino),也有类似的表达,但都指向同一个实体——**政府。
“中方”这个词在我对国际政治和外交的理解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词汇,更是一个承载着文化、历史和政治意义的符号。通过深入学*和分析“中方”,我更加明白了语言如何反映和塑造我们对世界的理解。
1.
【中】
正对上;射中,正着目标。
【引证】
《考工记·桃氏》。司农注:“谓穿之也。”-中其茎。 、 《荀子·彊国》。注:“击也。”-敌中则夺。 、 欧阳修《卖油翁》-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射者中。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中而轻发。 、 《聊斋志异·促织》-幸啄不中。
【组词】
中靶;猜中了;命中、 看中、 中雀、 中钩、 中的、 中鹄
受到;遭到。
【引证】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欲中守法。 、 《说岳全传》-前番我王兄误中你的诡计,在青龙山上,被你伤了十万大兵。
【组词】
中霜、 中酒、 中暍、 中疾、 中恶、 中暑;中弹;中埋伏;中煤气
2.
【方】
(象形。下从舟省,而上有竝头之象。故知并船为本义。本义:并行的两船;泛指并列;并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方,併船也。象两舟总头形。 、 《尔雅》。李注:“竝两船曰方舟。”-大夫方舟。 、 《庄子·山木》-方舟而济于河。 、 《仪礼·乡射礼》。注:“犹併也。”-不足方。 、 《国语·齐语》-方舟设泭。 、 《诗·周南·汉广》-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 《资治通鉴》-操军方连战舰,首尾相接。 、 《史记·郦食其列传》-蜀汉之粟,方船而下。
【组词】
方轨、 方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