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2:04: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2:04:33
“履道坊”是一个汉语词汇,由“履”、“道”和“坊”三个字组成。其中,“履”意为行走或实践,“道”通常指道路、方法或原则,“坊”在古代指城市中的街区或社区。因此,“履道坊”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实践某种原则或方法的街区或社区。
在文学作品中,“履道坊”可能被用来形容一个遵循特定道德或行为准则的社区,强调其居民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某些专业领域,如城市规划或社会学中,可能会用来描述具有特定文化和行为特征的社区。
“履道坊”这个词汇可能源自古代**对城市规划和社区管理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含义可能有所扩展,但其核心意义——强调道德和行为的规范性——仍然保持不变。
在**传统文化中,“履道坊”可能与儒家思想中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观念有关。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对道德行为和社会秩序的重视。
这个词汇给人以秩序、和谐和道德高尚的联想。它可能让人想到一个宁静、有序的社区,居民们和睦相处,共同遵守社会规范。
在现代社会中,“履道坊”的概念可以被应用于社区建设和管理,鼓励居民参与社区活动,共同维护社区的和谐与秩序。
在诗歌中,可以将“履道坊”作为一个象征,代表理想中的社区生活:
在履道坊的街角,
道德的花朵盛开,
居民的笑容,
是和谐的音符。
想象一个宁静的社区,街道两旁是整齐的房屋,居民们在公园里悠闲地散步,孩子们在 playground 上嬉戏。这样的场景可以与“履道坊”的概念相联系。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履道坊”的词汇,但类似的概念,如强调社区秩序和道德行为的社区,可能在不同文化中都有体现。
“履道坊”这个词汇不仅反映了古代*对道德和社会秩序的重视,也提醒我们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实践和维护这些价值观。通过对这个词汇的学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道德行为在社区建设中的重要性。
1.
【履】
(会意。小篆字,从尸,即人;从彳(chì),表示与行走有关。履在战国以前一般只作动词用。一般用“屦”称鞋子。用“鞋”是唐以后的事了。本义:践踏)。
同本义。
【引证】
《易·坤》-履霜,履虎尾。 、 《诗·魏风·葛屦》-可以履霜。 、 《礼记·玉藻》-履蒯席。 、 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地履其黄。 、 《庄子·养生主》-足之所履。
【组词】
履危、 履亩、 履虎尾、 履迹、 履霜、 涉水如履平地;履冰、 履冰狐、 履坦、 履虚、 履薄行走
2.
【道】
(形声。从辵(chuò),首声。本义:供行走的道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道,所行道也。 、 《尔雅》-一达谓之道。 、 《易·履》-道坦坦。 、 《周礼·地官·遂人》。注:“途容车一轨道容二轨,路容三轨。”-百夫有洫,洫上有途,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 、 《老子》五十三章-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 《论语·阳货》-道听而途说。 、 《史记·项羽本纪》-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 《山海经·海外北经》-道渴而死。 、 《史记·陈涉世家》-今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组词】
大道,问道于盲;要道;人行道;车道;康庄大道;道友、 道店
3.
【坊】
堤防。 同: 防
【引证】
《礼记·郊特牲》-祭坊与水庸,事也。 、 《礼记·坊记》-大为之坊,民犹逾之。 、 《战国策·秦策》-长城钜坊,足以为塞。
小手工业者的工作场所。
【引证】
《老残游记》-小号店在这里,后边还有栈房,还有作坊。
【组词】
染坊;粉坊;磨坊;碾坊;油坊;谷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