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6:37: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6:37:37
树干:树干是指树木的主要支撑部分,通常位于地面以上,连接树根和树枝。它是树木的主体,负责输送水分和养分,同时也是树木结构的核心部分。
树干的词源较为直接,源自古代汉语中对树木主体部分的称呼。随着语言的发展,其基本含义保持相对稳定,但在不同语境中衍生出更多的象征意义。
在许多文化中,树干被赋予了特殊的象征意义。例如,在北欧神话中,世界树的树干连接着不同的世界,象征着宇宙的联系和生命的循环。
树干常常让人联想到自然的力量和生命的坚韧。它可能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力的赞叹。
在日常生活中,树干可能与户外活动、森林徒步等经历相关联。例如,在森林中散步时,观察不同树干的纹理和形状,可以带来一种与自然亲近的体验。
诗歌:
在岁月的长河中,
树干静静伫立,
承载着风雨的洗礼,
见证着时光的流转。
在不同语言中,树干的词汇可能有所不同,但其基本含义和象征意义通常是相似的。例如,英语中的“trunk”和德语中的“Stamm”都指树干,且在文化和文学中具有类似的象征意义。
树干作为一个词汇,不仅描述了树木的物理结构,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和象征意义。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树干这一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感受和表达自然之美和生命之力。
1.
【树】
(形声。从木,尌(shù)声。本义:栽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植,立也。假借为尌竖字。-树,生植之总名。 、 《左传·昭公二年》-宿敢不封殖此树。 、 《国语·晋语》。注:“树木也。”-夫坚树在始。 、 周礼《中庸》。注:“谓殖草木也。”-地道敏树。 、 《周礼·大司徒》-二曰树艺。 、 《诗·鄘风·定之方中》-树之榛栗。 、 《孟子·梁惠王上》-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组词】
树事、 树杨、 十年之计,在于树木;树其树以荫行人
2.
【干】
(形声。从木,倝(gàn)声。本义:筑墙板。筑土墙时两边所用的木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俗作幹。按,植于两边者曰榦,植于两端者曰楨。散文则亦通称也。古筑墙先度其广,轮乃树楨,榦,继施横板于两边,榦内以绳束榦,实土筑之。一板竣则层累而上,五板为堵。-榦,筑墙端木也。 、 《左传·宣公十一年》-平板榦,称畚筑。 、 《三国志·陆凯传》-姚信、楼玄,…皆社稷之桢干,国家之良辅。
【组词】
榦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