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6:27: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6:27:28
词汇“农耜”是一个较为古老且专业的农业术语,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但在古代文献和农业史研究中仍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以下是对该词汇的深入学*和分析:
“农耜”是指古代农业生产中使用的一种农具,主要用于翻土、耕作。它的形状类似于现代的犁,但结构更为简单,通常由木制的柄和铁制的刃组成。
“农耜”一词的词源较为古老,其字面意思即为用于农业的工具。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农耜逐渐被更为先进的犁和其他耕作机械所取代,因此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大大降低。
在**古代社会,农耜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它的使用反映了古代农业社会的基本生产方式。农耜的存在和使用,对于理解古代社会的经济结构、社会组织和文化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提及“农耜”,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农耕社会的朴素、勤劳和艰辛。它代表了人类早期对土地的依赖和对自然界的顺应,同时也象征着人类对技术进步的不断追求。
由于“农耜”在现代生活中并不常见,个人应用的机会较少。但在参观农业博物馆或参与历史重现活动时,可能会接触到这一古老的农具,从而对其有更直观的认识。
在创作诗歌或故事时,可以将“农耜”作为一个象征元素,用以描绘古代农耕生活的场景,或是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怀念。
结合图片,可以展示古代农耜的实物或复原模型,让人直观感受其形态和结构。在听觉上,可以想象农夫使用农耜耕作时的声音,如木柄与土壤的摩擦声,或是铁刃翻动土地的沉闷声响。
在不同文化中,类似的农具可能有不同的名称和形态,如古埃及的犁、古希腊的犁等,这些都可以与“农耜”进行比较,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农业技术和工具发展。
通过对“农耜”的学和分析,可以加深对古代农业技术和文化的理解。尽管在现代生活中已不常见,但它作为历史的一部分,对于语言学和文化传承仍具有一定的价值。在语言表达中,适当地使用这类词汇,可以丰富语言的层次和深度,增强表达的历史感和文化底蕴。
1.
【农】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林,从辰。古代森林遍野,如要进行农耕,必先伐木开荒,故从“林”;古代以蜃蛤的壳为农具进行耕耨,故从“辰”。小篆认为从晨,囟(xìn)声。从“晨”,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意。本义:耕,耕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耕必作于晨,故从晨。-农,耕也。 、 《汉书·食货志》-辟土植谷曰农。 、 《汉书·文帝纪》-农,天下之大本也。 、 晁错《论贵粟疏》-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 、 汉·贾谊《论积贮疏》-殴民而归之农。
【组词】
农家子、 农舆、 农战、 农月
努力,勉力。 同: 努
【引证】
《左传·襄公十三年》-小人农力以事其尚。
2.
【耜】
(形声。从耒,以声。耒(lěi),翻土的工具。本义:古代农具名,耒耜的主要部件,似锹) 耒下端铲土的部分,装在犁上,用以翻土。
【引证】
、 《六书故》-耜,来下剌臿也。古以木为之,后世以金。 、 《易·系辞》-斵木为耜。 、 《庄子·天下》-禹亲自操耜。 、 《淮南子·泛率》-古者剡耜而耕。 、 《礼记·月令》-脩来耜。
民无悬耜,野无奥草。——《国语·周语中》。韦昭注:“入土曰耜,耜柄曰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