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0:33: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0:33:29
名不正,言不顺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名字不正确,言语就不顺畅”。这个成语强调了名称或称谓的正确性对于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性。如果事物的名称不正确或不恰当,那么相关的言论和讨论也会显得不自然或不合理。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于批评或讽刺那些名称与实际不符的情况,强调真实性和准确性的重要。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这个成语来指出某人说话的方式或内容与其身份或地位不符。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哲学,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讨论概念的精确性和定义的严谨性。
同义词:名实不符、名存实亡 反义词:名副其实、名正言顺
这个成语出自《论语·子路》,原文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在古代,这个成语主要用于政治和伦理的讨论,强调名称和实际行为的一致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应用范围扩大到了更广泛的交流和表达领域。
在**传统文化中,名称和称谓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不仅代表了个体或事物的身份,还反映了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因此,“名不正,言不顺”在社会交往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严肃和正式的感觉,它提醒我们在交流和表达时要注重准确性和恰当性。在个人思考和表达时,这个成语可能会激发对精确语言和清晰思维的追求。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因为职位名称与实际工作内容不符而导致的沟通障碍。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名不正,言不顺”的实际意义,并促使我在工作中更加注重名称和职责的一致性。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名不正,言不顺, 风起云涌,事难成。 正名之道,言顺之始, 天地之间,秩序自明。”
想象一个法庭场景,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如果涉及的名称和事实不符,整个审判过程可能会显得混乱和不公正。这种场景可以很好地体现“名不正,言不顺”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call a spade a spade”,意思是直截了当地说事情,不加修饰。虽然不完全等同,但都强调了名称和事实的一致性。
“名不正,言不顺”这个成语在强调名称和称谓的正确性方面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提醒我们要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恰当性,这对于提高沟通效率和表达清晰度至关重要。通过深入学和分析这个成语,我更加明白了在交流中保持名称和事实一致性的重要性。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再次到达卫国时,卫国政局发生重大改变,卫出公赶走父亲而即位,孔子认为这是“名不正,言不顺”。大夫孔悝拿出一堆金币要孔子为卫出公正名,说卫出公名正言顺。孔子严正地拒绝他的要求
1.
【名】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口夕。本义:自己报出姓名;起名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名,自命也。 、 《礼记·祭法》-黄帝正名百物。 、 《孟子》-名之曰幽厉。 、 《庄子·天运》-名公器也。 、 《乐府诗集》-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名之者谁。 、 《聊斋志异·促织》-自名“蟹壳青”。
【组词】
名品
2.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3.
【正】
(指事。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号表示方向、目标,下面是足(止),意思是向这个方位或目标不偏不斜地走去。本义:不偏斜,平正)。
同本义。
【引证】
《论语·乡党》-席不正不坐。 、 《吕氏春秋·君守》。注:“正,直也。”-有绳不以正。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稍稍正坐。 、 清·姚鼐《登泰山记》-泰山正南。 、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正则无景。 、
【组词】
正门;正厅;正殿;正宫;正所儿、 正阳、 正锋、 正院、 正分、 正胁、 正位、 正东;正上方;正前方;正南;正交;正情
4.
【言】
(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说,说话)。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直言曰言,论难曰语。 、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志以发言。 、 《左传·昭公九年》-志以定言。 、 《国语·周语上》-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 《法言·问神》-言,心声也。 、 《墨子经》-言,口之利也。 、 《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具言所闻。 、 《后汉书·列女传》-趋机而言。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言于李??。 、 明·魏禧《大铁椎传》-言讫不见。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组词】
言绝、 言言、 言不尽意、 言戏、 言人人殊、 言笑自若、 言之无文、 言方行圆、 言信、 言爽、 言不顾行、 言欢
5.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6.
【顺】
(会意。从页,从巛。页(xié),头。本义:沿着同一方向)。
同本义。
【引证】
《释名》-顺,循也。 、 《诗·鲁颂·泮水》-顺彼长道,屈此群丑。 、 《资治通鉴》-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 、 《荀子·劝学》-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组词】
他顺着篱笆一直爬到大门边;顺流、 顺衽、 顺领、 顺绪、 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