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8:06: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8:06:04
词汇“名不常存”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四个字组成,分别是“名”、“不”、“常”和“存”。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名不常存”字面意思是指名声或名誉不会长久存在。这个成语强调了名声的短暂性和易逝性,提醒人们不应过分追求虚名,而应注重实际的品德和行为。
“名不常存”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哲学思想,特别是道家和儒家对名声和道德的思考。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文学和口语表达中。
在传统文化中,人们普遍认为名声虽然重要,但不应成为人生的唯一追求。这个成语反映了人对名声的辩证看法,强调内在修养和实际行为的重要性。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深沉和反思。它让我联想到人生的短暂和名声的虚幻,促使我思考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做出有意义的贡献。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用这个成语来劝诫一个过于追求名声的朋友。我告诉他,名不常存,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自己的成长和对他人的帮助。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这个成语:
浮名如烟散,名不常存心自安。
行善积德真,岁月悠悠见本源。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智者在山巅俯瞰人间繁华,心中默念“名不常存”,背景音乐是一首悠扬的古琴曲,传达出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平静的意境。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观念可以用“Vanity of vanities, all is vanity”(虚荣的虚荣,一切都是虚荣)来表达,这也是对名声短暂性的深刻认识。
通过对“名不常存”这个成语的学和分析,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名声的短暂性和人生的真正价值。这个成语提醒我,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应注重内在修养和对他人的贡献,而不是过分追求虚名。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是一个有力的工具,帮助我传达深刻的思想和价值观。
古人日以远,青史字不泯。
老宰辅,你若存的赵氏孤儿,当~,万古流芳。
1.
【名】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口夕。本义:自己报出姓名;起名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名,自命也。 、 《礼记·祭法》-黄帝正名百物。 、 《孟子》-名之曰幽厉。 、 《庄子·天运》-名公器也。 、 《乐府诗集》-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名之者谁。 、 《聊斋志异·促织》-自名“蟹壳青”。
【组词】
名品
2.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3.
【常】
(形声。从巾,尚声。本义:旗)。
同本义。
【引证】
《书·君牙》。传:“王之旌旗画日月曰太常。-纪于太常。 、 《诗·小雅·六月》-载是常服。
4.
【存】
(形声。本义:生存;存在)。
同本义。
【引证】
《尔雅》。注:“存即在。”-存,存在也。 、 《公羊传·隐公三年》-有天子存。 、 《孟子·告子上》-虽存乎人者。 、 《孟子·离娄下》-以其存心也。 、 《吕氏春秋·应同》-召寇则无以存矣。 、 《列子·汤问》-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 柳宗元《捕蛇者说》-而吾以捕蛇独存。
【组词】
存济、 存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