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9 18:30: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9 18:30:44
“救乱除暴”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在混乱或暴力的环境中采取行动以恢复秩序和正义。这个成语强调的是在社会或政治动荡时,采取果断措施以消除暴力和不公正现象,从而恢复和平与稳定。
在文学作品中,“救乱除暴”常用来描述英雄人物或领导者如何在危机时刻挺身而出,平息混乱,保护人民。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赞扬某人在困难时刻的勇敢行为。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政治学,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讨论如何通过法律手段或政策来解决社会问题。
“救乱除暴”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它直接反映了其字面意义。在历史上,这个成语常被用来描述古代君主或英雄在动荡时期的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
在**文化中,“救乱除暴”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政”和“正义”观念。它强调在社会动荡时,领导者或英雄应该采取行动,以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恢复社会秩序。
这个词汇给人以正义、勇敢和责任感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那些在危机时刻挺身而出,为社会带来和平与稳定的人物。
在现实生活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描述那些在自然灾害或社会危机中,勇敢地帮助他人,恢复秩序的人。例如,在地震发生后,许多志愿者和救援人员救乱除暴,帮助受灾群众重建家园。
在诗歌中,可以将“救乱除暴”融入到描述英雄形象的诗句中:
英雄出世救乱除暴,
剑指苍穹正义昭昭。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身穿战甲的英雄,手持利剑,站在混乱的战场上,准备平息混乱。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激昂的交响乐,以增强这种英雄主义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restore order”或“quell violence”,虽然这些表达没有直接对应“救乱除暴”的成语,但它们传达了相似的意义,即在混乱中恢复秩序。
“救乱除暴”这个成语在*文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描述了一种行为,也体现了对正义和秩序的追求。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概念。
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
盖~,谓之义兵。
1.
【救】
(形声。从攴(pū),轻轻敲击,求声。本义:止;禁止;阻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救,止也。 、 《周礼·司救》注-救,犹禁也。以礼防禁人之过者也。 、 《周礼·大司徒》。注:“救,救凶灾也。”-使之相救。 、 《孟子·离娄下》-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
【组词】
救止、 救祸、 救灭、 救熄、 救扑
2.
【乱】
(会意。金文字形,象上下两手在整理架子上散乱的丝。是“乱”的本字。本义:理丝)。
同本义。
【引证】
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人以一手持丝,又一手持互以收之,丝易乱,以互收之,则有条不紊,故字训治训理也。
3.
【除】
(形声。从阜,余声。从“阜”,表示与地形地势的高低上下有关。本义:宫殿的台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阶级如山石之高下,故从阜。-除,殿阶也。 、 《汉书·王莽传》-自前殿南下椒除。 、 张衡《东京赋》-登自东除。 、 刘禹锡《陋室铭》-苔痕上除绿,草色入帘青。
4.
【暴】
(会意。古文从日,麃声。从日出艹米。本义:晒)。
同本义。
【引证】
《广韵》-暴,日干也。曝,俗。 、 《小尔雅》-暴,晒也。 、 《考工记》-书暴诸日。 、 《孟子》-一日暴之。 、 《史记·司马相如传》。索隐:“偃卧日中也。”-暴于南荣。 、 《左传·宣公十二年》-今我使二国暴骨。 、 《颜氏家训·书证》-言日中时必须暴晒,不尔者,失其时也。
【组词】
一暴十寒;暴炙、 暴背、 暴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