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1:17: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1:17:08
“救世主”一词源自概念,通常指一个被认为能够拯救人类或某个群体脱离苦难、危机或罪恶的人物。在教中,耶稣被视为救世主(Messiah),在其他或文化中也有类似的观念,如**中的菩萨、伊斯兰教中的马赫迪等。
在文学作品中,“救世主”常被用来象征希望和拯救,如在J.R.R. 托尔金的《魔戒》系列中,弗罗多被视为中土世界的救世主。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被用来形容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人。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救世主可能指那些通过专业知识或技能帮助他人解决问题的人。
同义词:救星、拯救者、解救者 反义词:毁灭者、加害者、祸首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救世主”更强调**或超自然的拯救,而“救星”和“拯救者”则更侧重于实际的救助行为。
“救世主”一词在中文中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与信仰紧密相关。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逐渐扩展到非领域,用来形容在各种危机中提供帮助的人。
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中,“救世主”的概念有所不同。在西方文化中,耶稣是最著名的救世主形象,而在东方文化中,如,观音菩萨等也被视为救世主。
“救世主”一词通常带有一种积极的情感反应,它让人联想到希望、拯救和重生。这个词在心理上激发人们对未来的乐观态度和对帮助者的感激之情。
在个人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那些在困难时刻给予我们帮助的人,他们可能会被我们私下里称为“救世主”,因为他们的行为确实改变了我们的处境。
在诗歌中,可以将“救世主”比喻为黑暗中的一束光,指引迷途者找到出路。
在视觉上,“救世主”可能让人联想到*、光环或其他象征。在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音乐或颂歌。
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中,“救世主”的概念有其对应的词汇,如英语中的“Messiah”,阿拉伯语中的“المهدي”(Al-Mahdi),这些词汇在各自的**和文化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使用情境。
“救世主”一词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一个词汇,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情感寄托。通过深入学这个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中的拯救观念,并在适当的语境中准确地使用它。
1.
【救】
(形声。从攴(pū),轻轻敲击,求声。本义:止;禁止;阻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救,止也。 、 《周礼·司救》注-救,犹禁也。以礼防禁人之过者也。 、 《周礼·大司徒》。注:“救,救凶灾也。”-使之相救。 、 《孟子·离娄下》-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
【组词】
救止、 救祸、 救灭、 救熄、 救扑
2.
【世】
(指事。金文字形。古人以三十年为一世。“止”上加三个圆点,表三十年;止,到此为止。本义:三十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世,三十年为一世。 、 《论语·子路》-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3.
【主】
件,桩。
【引证】
《儒林外史》-放着这样一主大财不会发,岂不是如入宝山空手回。
灌入 同: 注
【引证】
《荀子》-主量必平,似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