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7:17: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7:17:59
“三桓”一词源自**古代历史,特指春秋时期鲁国的三家贵族,即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这三家贵族在鲁国政治中占有重要地位,共同控制鲁国的政权,因此被称为“三桓”。
在文学作品中,“三桓”常被用来指代权力集中或贵族统治的现象。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历史学或古代政治研究的专业领域中,它是一个重要的术语。
同义词“权臣”强调的是个人在政治上的强大影响力,而“三桓”则特指这三家贵族的集体统治。反义词则强调了与贵族相对的普通民众。
“三桓”一词的词源直接来源于春秋时期鲁国的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主要用于历史学术语境,较少在日常交流中使用。
在古代社会,贵族家族的权力往往非常集中,三桓就是这种权力集中的典型代表。这种现象在古代历史中并不罕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结构和权力分配。
提到“三桓”,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贵族的奢华生活和复杂的政治斗争。这个词可能带有一种历史的沉重感和对权力游戏的批判。
在我的学*中,我曾在一篇关于**古代政治制度的研究论文中遇到“三桓”这个词,它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了春秋时期鲁国的政治格局。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历史的诗歌时,我可能会这样使用“三桓”:
古风长卷绘春秋,
三桓权谋映史册。
孟孙叔孙季孙家,
政治风云变幻中。
想象一幅古代宫廷的画卷,贵族们在华丽的宫殿中商讨国事,背景音乐可能是古筝或古琴的悠扬旋律,这样的场景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三桓”的语境。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三桓”的概念,但类似的现象在世界各地的历史中都有出现,比如欧洲的封建贵族制度。
“三桓”作为一个历史学术语,虽然在日常交流中不常用,但它对于理解*古代政治和社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学和分析这个词,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古代**的政治生态和文化背景。
1.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 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2.
【桓】
(形声。从木,亘(xuān)声。本义:表柱。古代立在驿站、官署等建筑物旁作标志的木柱,后称华表)。
同本义,后也泛指寺、墓、桥梁等用作表识或其他用途的柱子。
【引证】
《说文》-桓,亭邮表也。 、 《礼记·檀弓》。注:“四植谓之桓。”-三家视桓楹。 、 《周礼·大宗伯》。注:“双植谓之桓。桓宫室之象,所以安其上也。”-公执桓圭。
【组词】
桓楹、 桓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