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0:33: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0:33:15
词汇“慢怛”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是一个较为生僻或古文的词汇。根据字面意思,我们可以尝试进行以下分析:
“慢怛”可能由两个字组成:
结合起来,“慢怛”可能指的是一种缓慢而深沉的悲伤或痛苦。
由于“慢怛”是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它在现代语境中可能不太常见。在古文或文学作品中,它可能用来形容一种深沉、不易察觉的悲伤情绪。
“慢怛”的词源可能较为古老,源自古代汉语。在现代汉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更多地使用“沉痛”、“哀伤”等词汇。
在古代文学中,“慢怛”可能用来形容一种深沉的情感,反映了古人对情感表达的细腻和深刻。
“慢怛”可能让人联想到一种深沉、不易察觉的悲伤,这种情感可能与孤独、失落或内心的痛苦有关。
由于“慢怛”是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我在生活中很少遇到与之相关的经历或故事。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慢怛”来表达一种深沉的情感:
夜深人静时,心中慢怛,
星光点点,映照哀愁。
“慢怛”可能让人联想到缓慢、沉重的音乐,或是昏暗的灯光和寂静的夜晚。
由于“慢怛”是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它在其他语言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
“慢怛”是一个富有诗意的词汇,它能够表达一种深沉、不易察觉的悲伤。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使情感表达更加细腻和深刻。
1.
【慢】
(形声。从心,曼声。本义:轻慢;对人无礼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慢,一曰不畏也。 、 《广雅》-慢,惰也。 、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我远而慢之。 、 《礼记·缁衣》-可敬不可慢。 、 《吕氏春秋·处方》-而长不简慢矣。 、 《左传·庄公八年》-君使民慢,乱将作矣。 、 《荀子·君子》-敬贤者存,慢贤者亡。 、 《吕氏春秋·上德》-荆成王慢焉。 、 《庄子·则阳》-其慢若彼之甚也;见贤人若此其肃也。 、 《儒林外史》-管家,实是多慢了你。
【组词】
慢骂、 慢亵、 慢狎、 慢视、 慢公、 慢令、 慢心
2.
【怛】
(形声。从心,旦声。本义:痛苦)。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怛,憯也。从心,旦声。 、 《方言一》-怛,痛也。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 唐·李朝威《柳毅传》-悲泗淋漓,诚怛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