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4:12: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4:12:22
扛鼎拔山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扛举鼎器,拔起山峰”,用来形容人的力量极大,能够举起重物或移动巨大的障碍。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比喻人的能力非凡,能够克服极大的困难或完成艰巨的任务。
在文学作品中,扛鼎拔山 常用来形容英雄人物的非凡力量和勇气,如在《三国演义》中形容关羽的勇猛。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形容某人在某项工作或任务中表现出的超常能力。在专业领域,如体育或工程学,这个成语可能用来形容**员的力量或工程项目的巨***。
同义词:力大无穷、力能扛鼎、力拔山兮 反义词:力不从心、力不能及、力小任重
扛鼎拔山 这个成语源自古代对英雄人物的描述,特别是在描述那些具有超凡力量的人物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逐渐固定,成为形容人力量极大的常用表达。
在文化中,力量和勇气被视为重要的美德。扛鼎拔山** 这个成语体现了这种文化价值观,强调了面对困难时的坚韧和力量。
这个成语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情感联想,想象一个人能够举起巨大的鼎或移动山峰,这种形象充满了力量和决心,激发了人们对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形容那些在工作中表现出非凡能力的人,或者在描述自己面对挑战时的决心和勇气。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他如扛鼎拔山的勇士, 在生活的战场中, 无畏无惧, 每一击都充满力量。”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身穿古代战甲的英雄,肩扛巨大的鼎,脚下是巍峨的山峰。这样的画面充满了力量和动态美,可以激发强烈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move mountains" 或 "lift heavy loads",虽然这些表达没有扛鼎拔山 那么形象和具体,但它们传达了相似的力量和决心的概念。
扛鼎拔山 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形容词,更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象征。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时要展现出力量和勇气,同时也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有~之勇,经文纬武之才。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二回
1.
【扛】
(形声。从手,工声。(gāng)本义:两手对举以托重物)。
用肩部携带。
【引证】
《广东军务记》-役使扛炮。
【组词】
码头装卸工人的肩上扛着大包;扛荷、 扛抬、 扛枪;扛锄头
2.
【鼎】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的部分象鼎的左右耳及鼎腹,下面象鼎足。本义:古代烹煮用的器物)。
同本义 。盛行于商、周。用于煮盛物品,或置于宗庙作铭功记绩的礼器。统治者亦用作烹人的刑具。
【引证】
《说文》-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
【组词】
鼎峙、 鼎铉、 鼎鼐
3.
【拔】
(形声。从手,犮(bó)声。本义:拔起,拔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拔,擢也。 、 《苍颉篇》-拔,引也。 、 《易·乾》。郑注:“移也。”-确乎其不可拔。 、 《封氏见闻录》-拔河。 、 《孟子·尽心上》-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 《史记·项羽本纪》-力拔山兮气盖世。
4.
【山】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山,土有石而高。 、 《国语·周语》-山,土之聚也。 、 《左传·昭公四年》-山人取之。 、 《礼记·明堂位》-夏后代山。 、 《列子·汤问》-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 《诗·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 、 《荀子·赋》-生于山阜,处于室堂。 、 《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 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组词】
山霭、 山灵、 山阿、 山岩、 山隈、 山啜、 山落、 山孤钉、 山头、 山长、 山主、 山观、 山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