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6:55: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6:55:02
词汇“承符吏”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源自古代汉语,尤其是在官方文书或历史文献中。下面我将从几个角度对这一词汇进行分析:
“承符吏”字面意思是指负责传递或接收官方文书、命令的官员。其中,“承”意为接受、承担,“符”通常指官方的凭证或命令,“吏”则是指官员或公务员。
在古代,特别是在封建王朝时期,承符吏是负责传递命令、官方文书的重要角色。他们通常在政府机构中担任通信和文书传递的职责,确保政令畅通无阻。
“承符吏”这一词汇可能源自古代汉语,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但在历史文献或古装剧中仍可见其身影。
在古代**,承符吏的角色体现了中央集权制度下信息传递的重要性,他们的工作效率直接影响到政府的行政效率和国家的稳定。
提及“承符吏”,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官场的严谨和秩序,以及信息传递的重要性和紧迫感。
由于这一词汇在现代生活中不常见,个人应用可能更多体现在历史学*或古装剧的观赏中。
在创作历史小说或剧本时,可以巧妙地使用“承符吏”这一角色,增加作品的历史真实感和文化底蕴。
想象一位身着古代官服的承符吏,骑着快马在古道上疾驰,传递着重要的文书,这样的场景可能会激发人们对古代官场生活的想象。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角色可能包括中世纪欧洲的信使或使者,他们在功能上与承符吏相似,但在具体职责和形式上可能有所不同。
“承符吏”这一词汇虽然不常用于现代汉语,但它反映了古代政府机构中信息传递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了解这一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的行政体系和文化背景。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虽然不常用,但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增加我们对语言历史和文化的认识。
1.
【承】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跽跪着的人,下面象两只手。合起来表示人被双手捧着或接着。本义:捧着)。
【组词】
承印、 承萼、 承盘
继承。
【引证】
《楚辞·招魂》。注:“续也。”-朱明未承夜兮。 、 《仪礼·少牢礼》。注:“犹传也。”-承致多福无疆于女孝孙。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
【组词】
承袭、 承家、 承授
2.
【符】
(形声。从竹,付声。从“竹”,表示与竹子有关。本义:古代朝廷传达命令或调兵将用的凭证,双方各执一半,以验真假)。
符信。
【引证】
《说文》。按,有铜虎符,竹使符,或曰五寸,古用圭璋,其后乃以符代之。-符,信也。汉制以竹长六寸分而相合。 、 《周礼·掌节》。注:“如今官中诸官诏符也。”-门关用符节。 、 《孟子》-若合符节。 、 《汉书·高帝纪》-封皇帝玺符节。 、 《史记·魏公子列传》-晋鄙合符,疑之,举手视公子。
【组词】
符玺、 符宝郎、 符契、 符传
3.
【吏】
(会意。甲骨文。从手(又),从中。以手持中。有人认为中为笔。“吏”、“事”、“使”古同字。本义:官吏)。
官员的通称。汉以后,指低级官员或吏卒。
【引证】
《说文》-吏,治人者也。 、 《汉书·景帝纪》-吏者,名之师也。 、 《汉书·惠帝纪》-吏所以治民也。 、 《管子·朋法》-吏者,民之所悬命也。 、 《左传·成公二年》。注:“二三公也。”-王使委于三吏。 、 《国语·周语》-百吏庶民。 、 《战国策·齐策》-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 《韩诗外传》-据法守职不敢为非者,人吏也。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 、 方苞《狱中杂记》-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而官与吏剖分焉。
【组词】
吏势、 吏议、 吏司、 吏兵、 吏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