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5:51: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5:51:23
“不是寃家不聚头”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如果不是冤家(即仇人或对立的人),就不会有相遇的机会。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两个原本对立或不和的人,因为某种原因不得不相遇或聚在一起。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可以推测它源自**古代的民间故事或戏剧,反映了人们对于命运和偶然性的认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成为汉语中表达意外相遇的常用语。
在**文化中,这个成语反映了人们对于命运和偶然性的认识,以及对于人际关系复杂性的理解。它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和冲突,同时也暗示了命运的不可预测性。
这个成语带有一种戏剧性和紧张感,让人联想到意外的、不太愉快的相遇。它可能会引起一种期待和好奇的情感,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一些意外的、不太愉快的相遇或聚会。例如,当两个曾经有过矛盾的朋友在某个场合意外相遇时,可以用这个成语来形容。
在诗歌中,可以将这个成语融入到描述意外相遇的场景中,增加诗句的戏剧性和紧张感。例如:
在那个寂静的夜晚,
两个曾经的恋人,
不是寃家不聚头,
在月光下重逢。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两个对立的人物在某个场景中意外相遇,画面充满紧张感和戏剧性。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紧张或戏剧性的音乐,增强这种意外相遇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Fate brings together what enmity has torn apart”,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意思相似,都是关于对立双方意外相遇的描述。
“不是寃家不聚头”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广泛的应用场景。它不仅描述了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和冲突,也反映了命运的不可预测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增加语言的丰富性和表达的深度。
1.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2.
【是】
(会意。小篆字形,从日正。本义:正,不偏斜)。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十目烛隐曰直,以日为正曰是。-是,直也。 、 《礼记·玉藻》。疏:“谓正也。”-而疑是精粗之体。 、 《易·未济》-上九,濡其首,有孚失是。
3. 【寃】
4.
【家】
词尾。
【组词】
成年家;整天家
5.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6.
【聚】
(形声。小篆,下面是三个人,表示人多;上面的“取”,作声符。本义:村落)。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邑落曰聚,今曰邨,曰镇,北方曰集皆是。-聚,会也。 、 《史记·五帝纪》-一年而所居成聚。 、 《史记·平帝纪》-聚曰序。 、 《后汉书·王扶传》。注:“小于乡曰聚。”-所止聚落化其德。 、 刘向《说苑》-乡聚里中人哀而救之。 、 枚乘《上书谏吴王》-禹无十户之聚,以王诸侯。
【组词】
聚落
7. 【头】 名词后缀。 方位词后缀。
1. 【不是】 聚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