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2:54: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2:54:18
词汇“涨啮城郭”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古代文学作品,用以形容洪水泛滥,冲击城墙的景象。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分析:
“涨啮城郭”字面意思是指洪水上涨,侵蚀城墙。其中,“涨”指水位上升,“啮”指侵蚀、啃咬,“城郭”指城墙。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洪水猛烈冲击城墙的情景。
“涨啮城郭”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古代文献中,具体出处难以考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但在特定的文学和历史语境中仍被保留和使用。
在**古代,洪水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对人民生活和社会稳定造成极大影响。因此,“涨啮城郭”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人民对自然灾害的恐惧和无奈,也体现了古代社会对防洪措施的重视。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沉重和忧虑的,因为它描绘了一幅灾难性的画面。在联想上,可能会让人想到古代城墙的坚固与洪水的无情,以及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常被使用,但在讨论历史**或自然灾害时,可以用来增强表达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在创作中,可以将“涨啮城郭”融入到描述自然灾害的场景中,如在小说中描写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或者在诗歌中用以表达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洪水冲击城墙的画面,水流湍急,城墙在洪水的冲击下显得岌岌可危。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水流的声音,以及人们在灾难中的呼喊。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完全对应的成语,但类似的表达可以通过翻译传达相似的意象,如英语中的“flooding the city walls”。
“涨啮城郭”这个成语虽然在现代使用频率不高,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理解古代社会和自然灾害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汉语的文化内涵。
张柬之授襄阳刺史,会汉水涨啮城郭,柬之因垒为堤,以遏湍怒。
1. 【涨】
2.
【啮】
(会意。从口,从齿。表示咬。本字从齿,(qì)声。本义:用嘴咬)。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作啮。鸟曰啄,兽曰囓。-囓,噬也。 、 《汉书·李广苏建传》-武卧啮雪。 、 《后汉书·费长房传》-众蛇竞来,啮索且断。 、 《新唐书·李勚传》-勚感涕,因啮指流血。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以啮人,无御之者。
【组词】
啮指、 啮咬、 啮啃、 啮齿、 啮噬、 啮心、 啮雪吞毡、 啮臂
3.
【城】
(会意。从土,从成,成亦声。本义:城墙)。
同本义 。都邑四周用作防御的高墙。一般分两重,里面的叫城,外面的叫郭,城字单用时,多包含城与郭。城郭对举时,只指城。
【引证】
《说文》-城,所以盛民也。 、 《礼记·礼运》-城郭沟池以为固。 、 《史记·田单列传》-使老弱女子乘城。 、 《公羊传·定公十二年》。注:“天子周城,诸侯轩城。”-百雉而城。 、 《谷梁传·隐公七年》-城为保民为之也。 、 《墨子·七患》-城者,可以自守也。 、 唐·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组词】
城内;城外;万里长城;城守、 城曲、 城铺、 城堵
4.
【郭】
(形声。从邑,从“邑”,表示与城郭有关。本义: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
同本义。内城叫城,外城叫郭。
【引证】
《说文》-郭,外城也。 、 《管子·度地》-城外为之郭。 、 《乐府诗集·木兰诗》-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 《孟子·公孙丑下》-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门闭,因逾郭而入。
【组词】
郭围、 郭术、 郭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