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6:42: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6:42:44
词汇“晦伏”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文雅且带有一定文学色彩的词汇。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晦伏”进行深入分析:
“晦伏”的字面意思是隐藏、潜伏,不显露出来。其中,“晦”指的是昏暗、不明显,“伏”则有潜伏、隐藏的含义。结合起来,“晦伏”描述的是某种状态或事物隐藏在暗处,不易被察觉。
“晦伏”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古代汉语,其中“晦”字最早见于《说文解字》,“伏”字则有更早的文献记载。随着语言的发展,这两个字结合形成的“晦伏”保留了其原始的隐藏、不显露的含义。
在**传统文化中,“晦伏”常与韬光养晦、隐忍等概念相联系,体现了一种内敛、深沉的处世哲学。
“晦伏”给人一种神秘、深邃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那些隐藏在表面之下的深层情感或力量,带有一种不可预测的神秘感。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会在阅读文学作品或观看某些影视作品时遇到“晦伏”这个词,用以描述那些表面平静但内心复杂的人物或情节。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晦伏”来描绘一种深邃的意境,如:“月光下的湖面,波光晦伏,映照着深邃的夜空。”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片深邃的森林,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形成斑驳的光影,给人一种“晦伏”的感觉。在音乐中,可以选择一些低沉、神秘的旋律来表达“晦伏”的意境。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如英语中的“lurk”或“hide”可以传达类似的隐藏、潜伏的含义。
“晦伏”这个词虽然不常用,但它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尤其是在描述那些不易察觉的深层情感或力量时。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掌握这样的词汇可以增加表达的深度和多样性。
1.
【晦】
(形声。从日,每声。本义: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晦,月尽也。 、 《论衡·四讳》-三十日日月合宿,谓之晦。 、 《左传·成公十七年》-陈不违晦。 、 《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 、 [英]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不知晦朔。 、 清·姚鼐《登泰山记》-戊申晦。
【组词】
晦望、 晦景、 晦日
2.
【伏】
(会意。从人,从犬。意思是:人如狗那样地匍伏着。本义:俯伏;趴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伏,司也。 、 《周礼·犬人》。司农注:“课伏犬以王车轹之。”-伏瘞亦如之。 、 《释名·释姿容》-伏,覆也。 、 《礼记·曲礼上》-寝毋伏。 、 《汉书·五行志中之上》-雌鸡伏子。 、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楚子伏己而盐其脑。 、 《史记·项羽本纪》-一府中皆漝伏,莫敢起。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庑下一生伏案卧。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及敌枪再击,寨中人又鹜伏矣。
【组词】
伏尸、 伏肉、 伏地、 伏虎;伏奏、 伏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