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2:21: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2:21:37
“元经秘旨”这个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具有一定的古风色彩。字面意思可以分解为:
综合来看,“元经秘旨”指的是深奥的根本道理或秘密的经典教义。
在文学作品中,“元经秘旨”可能用来形容某些古代典籍或哲学思想中的深奥内容。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哲学、或古代文化时可能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学或哲学研究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指代某些深奥的理论或教义。
“元经秘旨”这个词汇的构成元素都具有古汉语的特点,其中“元”和“经”在古代文献中常见,而“秘旨”则强调了内容的隐秘性和重要性。这个词汇可能在古代文献或哲学著作中较为常见,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
在传统文化中,许多古代典籍和哲学思想被认为是蕴含着元经秘旨的,这些内容往往被视为智慧的结晶,需要深入研究和领悟。在领域,某些教义或经典也可能被认为是元经秘旨的体现。
这个词汇给人一种深邃、神秘的感觉,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智者的形象,或是某些难以理解的哲学问题。它激发人们对知识深层次探索的兴趣。
在学*和研究古代文献时,我曾遇到过“元经秘旨”这个词汇,它让我意识到古代文化的深奥和复杂,也激发了我对这些知识的探索欲望。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古卷翻开,元经秘旨现,
智者心悟,千年智慧传。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古代学者在书房中研读古籍的画面,背景音乐可以选择古琴曲,营造出一种古朴、深邃的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完全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概念如“深奥的智慧”或“秘密的教义”在不同文化中都有体现。
“元经秘旨”这个词汇虽然不常见,但它体现了对深奥知识的追求和尊重。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丰富我们的词汇量,提升对复杂概念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所说言语,都是元经秘旨,不能记忆。
1.
【元】
(会意。从一,从兀。甲骨文字形。象人形。上面一横指明头的部位。上一短横是后加上去的,依汉字造字规律,顶端是一横的,其上可加一短横。本义: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当训首也。-元,始也。 、 《左传·襄公九年》-元,体之长也。 、 《仪礼·士冠礼》-始加元服。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狄人归其元。 、 《左传·哀公十一年》-归国子之元。 、 《孟子》-勇士不忘丧其元。 、 《礼记·曲礼》。注:“头也。”-牛曰一元大武。 、 《新唐书》-吐蕃叛换方炽,敬玄失律,审礼丧元,安可更为西方生事?
【组词】
元首
2.
【经】
纺织,把纤维拧成纱。
【引证】
《韩非子》-吾始经之而不可更也。 、 《中国歌谣资料》-叔叔伯伯来经布,廿五个筒子满一车。
3.
【秘】
(形声。从禾,必(bì)声。 本义:一种香草)。
不可测知;不公开。
【引证】
《说文》-祕,神也。从示,必声。 、 张衡《西京赋》-祕舞更奏。 、 《后汉书·袁安传》。注:“棺也。”-祕器。 、 《后汉书·班彪传》。传:“河图之属。”-祕宝。 、 《后汉书·苏竟传》。注:“图纬书也。”-祕经。 、 《史记·武帝本纪》-其事秘,世莫知也。
【组词】
秘箓、 秘法、 秘狱
4.
【旨】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象“匕”(bǐ)即匙形,下面是口,以匙入口,表示味道好。”“口”隶变为“日”。《说文》:“从甘,匕声。本义:味美)。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旨,美也。从甘,匕声。 、 《诗·鲁颂·泮水》-既饮旨酒。 、 《仪礼·乡饮礼》-告旨。 、 《礼记·学记》-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组词】
旨甘、 旨味、 旨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