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21:42: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1:42:54
词汇“[晤言]”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晤”和“言”。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晤言”字面意思是指面对面交谈或对话。其中,“晤”表示会面、见面,“言”表示说话、交谈。结合起来,“晤言”强调的是一种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方式。
“晤”字古汉语中已有,源自“会”字,意为见面、会面。“言”字则自古以来就表示说话、言语。两者结合形成的“晤言”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使用,现代汉语中保留了这一用法,但相对较少见。
在**传统文化中,面对面的交流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交方式,能够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信任。因此,“晤言”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这种文化价值观。
“晤言”给人一种温馨、亲密的感觉,让人联想到真诚的交流和心灵的沟通。它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直接联系,这种联系往往伴随着情感的投入和共鸣。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多次使用“晤言”来描述与朋友或家人的深入交谈,尤其是在需要解决重要问题或分享深刻感受时。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晤言”:
在月光下,我们晤言,
星辰见证了我们的誓言。
想象两个人在柔和的灯光下面对面坐着,轻声交谈,这种场景给人一种温馨和宁静的感觉。音乐上,可以选择一些轻柔的钢琴曲或小提琴曲来配合这种场景。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face-to-face conversation”或“direct dialogue”,强调的是交流的直接性和面对面性质。
通过对“晤言”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面对面交流的重要性。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往往忽视了这种直接的、情感丰富的交流方式。掌握和运用“晤言”这一词汇,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提醒我在人际交往中注重真诚和深度。
1.
【晤】
(形声。从日,吾声。“日”表日光。本义:聪明,明白)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晤者,启之明也。”-晤,明也。 、 《宋史·真宗纪赞》-真宗英晤之主。 、 《新唐书》-少秀晤,能治《尚书》、《左氏春秋》。
觉悟,受启发而明白。
【引证】
孟郊《寿安西渡奉别郑相公》-病深理方晤,悔至心自烧。 、 唐·李俨《道因法师碑》-侍中以才晤之奇,飞芳晋牒。 、
2.
【言】
(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说,说话)。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直言曰言,论难曰语。 、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志以发言。 、 《左传·昭公九年》-志以定言。 、 《国语·周语上》-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 《法言·问神》-言,心声也。 、 《墨子经》-言,口之利也。 、 《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具言所闻。 、 《后汉书·列女传》-趋机而言。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言于李??。 、 明·魏禧《大铁椎传》-言讫不见。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组词】
言绝、 言言、 言不尽意、 言戏、 言人人殊、 言笑自若、 言之无文、 言方行圆、 言信、 言爽、 言不顾行、 言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