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19: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19:11
晦僻(huì pì)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晦”意味着不明亮、难以理解,而“僻”则表示偏僻、不常见。结合起来,“晦僻”主要用来形容事物难以理解或不常见,通常指语言、文字、思想等抽象概念的深奥或不易懂。
“晦”字最早见于《说文解字》,原意为月末无光,引申为不明亮、不明显。“僻”字则源于“偏僻”,表示不常见、偏远。两个字结合后,“晦僻”逐渐被用来形容难以理解或不常见的抽象概念。
在**传统文化中,“晦僻”有时被用来形容某些文人墨客的诗文风格,这些作品往往追求深奥和隐晦,以显示作者的学识和修养。
“晦僻”这个词给人一种深沉、难以捉摸的感觉,可能会让人联想到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索的事物。它也可能带有一种神秘和吸引人的特质。
在阅读一些古典文学作品时,我常常遇到“晦僻”的表达,需要借助注释或他人的解释才能理解其真正含义。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晦僻”来形容一种深邃的意境:
月光洒在晦僻的小径,
星辰隐匿于深邃的夜空。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obscure”或“abstruse”,它们也有难以理解或不常见的含义。
“晦僻”这个词在描述难以理解或不常见的抽象概念时非常有用,它不仅丰富了语言的表达,也增加了理解和沟通的难度。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是提升语言能力的重要一环。
1.
【晦】
(形声。从日,每声。本义: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晦,月尽也。 、 《论衡·四讳》-三十日日月合宿,谓之晦。 、 《左传·成公十七年》-陈不违晦。 、 《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 、 [英]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不知晦朔。 、 清·姚鼐《登泰山记》-戊申晦。
【组词】
晦望、 晦景、 晦日
2.
【僻】
(形声。从人,辟声。本义:退避;回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僻,辟也。…《诗》曰:“宛如左僻。”
偏僻;偏远;很少有人去的。
【引证】
《楚辞·涉江》-虽僻远其何伤。 、 《吕氏春秋·慎行》-而荆僻也。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浔阳地僻无音乐。
【组词】
僻路、 僻壤、 僻小、 僻穴、 僻陋、 僻巷、 僻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