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0:25: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0:25:58
词汇“晦匿”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晦”和“匿”。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分析。
“晦匿”的字面意思是隐藏、不显露,通常指某事物或某人的存在、性质、意图等不为人所知,处于隐蔽状态。
在文学作品中,“晦匿”常用来形容人物的性格或行为难以捉摸,或者描述某种情感或思想的深藏不露。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某些专业领域,如心理学、侦探小说等,可能会用来描述复杂或隐蔽的情况。
“晦”字在古代汉语中指阴暗、不明亮,而“匿”字则指隐藏、不公开。两个字组合起来,形成了“晦匿”这个词汇,强调了隐蔽和不显露的特性。
在**传统文化中,“晦匿”可能与含蓄、内敛的表达方式有关,反映了一种避免直接冲突和保持神秘感的文化倾向。
“晦匿”这个词给人一种神秘和不可捉摸的感觉,可能会让人联想到深邃的森林、未知的领域或是复杂的内心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需要保持“晦匿”的情况,比如在某些敏感的谈判中不透露自己的底线,或者在社交场合中保持一定的神秘感以吸引他人的好奇心。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月光下的影子,晦匿而深邃,如同我心中未曾言说的秘密。”
视觉上,“晦匿”可能让人联想到朦胧的雾气、深邃的夜空或是模糊的影像。听觉上,可能是低沉而模糊的声音,如同远处传来的低语。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enigmatic”或“cryptic”,它们也有隐藏和不显露的含义,但在使用上可能更加强调难以理解或解释的特性。
“晦匿”这个词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内涵,它不仅描述了物理上的隐蔽,也涉及心理和情感上的隐藏。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并恰当使用“晦匿”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复杂的情感和思想。
1.
【晦】
(形声。从日,每声。本义: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晦,月尽也。 、 《论衡·四讳》-三十日日月合宿,谓之晦。 、 《左传·成公十七年》-陈不违晦。 、 《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 、 [英]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不知晦朔。 、 清·姚鼐《登泰山记》-戊申晦。
【组词】
晦望、 晦景、 晦日
2.
【匿】
(形声。从匚(xǐ),若声(上古读音与匿声相近)。“匚”表示有所藏。本义:隐藏,躲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匿,亡也。 、 《广雅》-匿,藏也。 、 《左传·宣公十五年》。注:“亦藏也。”-瑾瑜匿瑕。 、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注:“藏也。”-而知匿其暱。 、 《论语》。皇疏:“藏也。”-匿怨而友其人。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引车避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