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8:54: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8:54:26
出类拔萃 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超越同类,脱颖而出,形容某人或某事物在同类中非常突出,卓越非凡。
在文学作品中,出类拔萃 常用来形容主人公的非凡才能或成就,如在古典小说中形容英雄人物。在口语中,这个词组可以用来赞美某人在某一领域的杰出表现。在专业领域,如教育、体育、艺术等,出类拔萃 用来描述那些在专业技能或成就上远超同行的人。
这些同义词在强调程度上可能有所不同,出类拔萃 更强调在同类中的绝对优势。
出类拔萃 源自《孟子·公孙丑上》:“出于其类,拔乎其萃。”原意是指从众多的草中拔出最优秀的一株,后来逐渐演变为形容人的卓越。
在文化中,出类拔萃** 常与儒家思想中的“君子”概念相联系,强调个人修养和才能的卓越。在现代社会,这个词也常用来鼓励人们追求卓越,不断超越自我。
出类拔萃 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敬佩和羡慕,它激发人们追求卓越的欲望,同时也可能带来一定的压力,因为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这样的标准。
在我的学经历中,我曾遇到过一位在数学领域出类拔萃的同学,他的解题速度和准确性远超同龄人,这激励我在学上也要不断追求卓越。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知识的海洋里,他如鲸跃出水面,出类拔萃,光芒万丈。”
出类拔萃 可以联想到高山之巅的孤松,或是夜空中最亮的星,这些形象都传达出一种超越和卓越的感觉。
在英语中,出类拔萃 可以对应为 "outstanding" 或 "extraordinary",这些词汇在英语文化中也有类似的强调卓越和非凡的含义。
出类拔萃 是一个强调卓越和非凡的词汇,它在不同的语境和文化中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词帮助我更准确地描述和赞美那些在某一领域表现卓越的人或事物。
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而在那海一样的人民当中,到处都有~的劳动英雄,这些英雄本身就是人民当中开出的鲜艳花朵。
公孙丑向老师孟子请教孔子与伯夷、伊尹的人格问题,孟子告诉他。孔子足以使天下太平,因为他看到一个国家的礼制就明白它的政治,圣人的能力要大大超出平民的,孔子的道理可以千古流传,德行可以与天地相比
1.
【出】
(象形。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之形。本义:长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说文》讲的“出”,其实是茁。-出,进也。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也。 、 《礼记·月令·季春》-句者毕出,萌者尽达。 、 《易·说卦》-万物出乎震。
2.
【类】
(形声。从犬,頪(lèi)声。从“犬”,因犬种类最相似。本义:种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类,种类相似,惟犬最甚。 、 《韩非子·五蠹》-皆守株之类。 、 《荀子·王制》-无法者以类举。 、 、 《列子·仲尼》-其负类反伦,不可胜言也。 、 《孟子·梁惠王上》-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 《庄子·渔父》-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纸灰之类冒之。
3.
【拔】
(形声。从手,犮(bó)声。本义:拔起,拔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拔,擢也。 、 《苍颉篇》-拔,引也。 、 《易·乾》。郑注:“移也。”-确乎其不可拔。 、 《封氏见闻录》-拔河。 、 《孟子·尽心上》-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 《史记·项羽本纪》-力拔山兮气盖世。
4.
【萃】
(形声。从艸,卒声。本义:草丛生的样子)。
同本义。
【引证】
《集韵》-萃,草盛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