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5:47: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5:47:57
正榜: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来源于古代科举制度中的术语。在科举考试中,“正榜”指的是正式的录取名单,即通过考试并被官方正式认可的名单。
在古代文学中,“正榜”常用于描述科举考试的结果,如“张三荣登正榜”意味着张三通过了科举考试并被正式录取。在现代语境中,这个词可能被用于比喻性的场合,如“他的名字终于登上了行业的正榜”,意味着他在某个行业或领域获得了官方或公认的认可。
“正榜”一词源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当时的科举考试是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使用范围逐渐缩小,主要在历史文献或特定的文化语境中出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科举制度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制度,它决定了人才的选拔和社会地位的分配。因此,“正榜”这个词承载了一定的历史和文化意义,代表了官方的认可和社会的尊重。
对于经历过或了解科举制度的人来说,“正榜”可能唤起一种严肃、正式和权威的感觉。它代表了努力和成就的认可,可能会激发人们对成功的向往和对权威的尊重。
在现代社会,虽然科举制度已经不复存在,但“正榜”这个词仍然可以用于比喻性的场合,如在教育、职业发展或竞赛中,表示某人获得了官方或公认的认可。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岁月如梭,梦回科场,笔下生花,终登正榜。”
想象一下古代科举考试的场景,考生们紧张地等待结果,当宣布“正榜”时,那种庄严和期待的情绪可以通过视觉和听觉来传达。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正榜”的词汇,但类似的制度或概念,如官方认可或正式名单,在不同文化中都有体现。
“正榜”这个词虽然不常用于现代汉语,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意义。了解这个词的背景和用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并在适当的语境中灵活运用。
1.
【正】
(指事。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号表示方向、目标,下面是足(止),意思是向这个方位或目标不偏不斜地走去。本义:不偏斜,平正)。
同本义。
【引证】
《论语·乡党》-席不正不坐。 、 《吕氏春秋·君守》。注:“正,直也。”-有绳不以正。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稍稍正坐。 、 清·姚鼐《登泰山记》-泰山正南。 、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正则无景。 、
【组词】
正门;正厅;正殿;正宫;正所儿、 正阳、 正锋、 正院、 正分、 正胁、 正位、 正东;正上方;正前方;正南;正交;正情
2.
【榜】
船桨。
【引证】
《楚辞·涉江》。”-齐吴榜以击汰。
船。
【引证】
《广雅》-榜,船也。 、 李贺《歌诗篇》-催榜渡乌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