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1:08: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1:08:03
“信手”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随手、不经意的动作。基本含义是指做某事时轻松自如,不需要特别费力或准备。
在文学中,“信手”常用来形容写作或绘画时的流畅和自然,如“信手拈来”形容文思泉涌,写作轻松。在口语中,可以用来形容做某事时的轻松状态,如“信手解决”表示问题很容易解决。在专业领域,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艺术创作领域,如音乐、绘画等,可以形容技巧娴熟,操作自如。
同义词中,“随手”强调动作的自然和不经心,“轻易”强调事情的简单,“不费力”强调做事情的轻松。反义词中,“费力”表示需要付出较大努力,“艰难”表示事情复杂困难,“刻意”表示有意识地去做某事。
“信手”一词源自汉语,历史悠久,其使用在古代文献中已有记载。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基本保持稳定,但在不同的文学作品和口语表达中,其使用频率和语境有所变化。
在**文化中,“信手”常与文人墨客的才情和技艺联系在一起,如诗词、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强调的是一种自然流畅和技艺的娴熟。
“信手”这个词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轻松和自如,联想到了艺术家在创作时的自由和灵感。它影响了我对于技艺和才能的看法,认为真正的技艺应该是自然流露,而非刻意为之。
在我个人的写作经历中,有一次在写作时感到文思如泉涌,那种信手拈来的感觉让我对自己的写作能力有了更多的信心。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信手挥洒墨香,字字如流水行云。”
视觉上,“信手”让我联想到一位书法家在宣纸上流畅地书写,墨迹随着笔尖舞动。听觉上,可能联想到一位钢琴家在键盘上轻松地弹奏,音符如泉水般流淌。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with ease”或“effortlessly”,它们都传达了一种轻松完成任务的感觉,但在文化内涵上可能有所不同,英语中的表达更侧重于结果的轻松,而“信手”则更强调过程的自然和流畅。
“信手”这个词汇在我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它不仅描述了一种轻松的状态,也体现了一种技艺的娴熟和自然。在学*和使用这个词汇时,我更加注重其在不同语境中的灵活运用,以及它所传达的情感和联想。
1.
【信】
(会意。从人,从言。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本义:真心诚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信,诚也。 、 《孟子》-有诸已之谓信。 、 《墨子经》-信,言合于意也。 、 《白虎通·情性》-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 、 《国语·晋语》-定身以行事谓之信。 、 《贾子道术》-期果言当谓之信。 、 《礼记·经解》-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 、 《诗·卫风·氓》-信誓旦旦。 、 《三国演义》-反贼无信!吾不幸误中汝奸计也! 、 《左传·庄公十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信而见疑。 、 《世说新语·方正》-则是无信。
【组词】
信行、 信人
2.
【手】
(象形。小篆字形,象伸出五指形。本义:人体上肢的总称,一般指腕以下的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今人舒之为手,卷之为拳。其实一也。故以手与拳二篆互训。”-手,拳也。 、 《易·说卦》-艮为手。 、 《素问·阴阳别论》。注:“手谓气口。”-三阴在手。 、 《礼记·少仪》。注:“手拜,手至地也。”-则不手拜。 、 《公羊传·宣公六年》注-头至手曰拜手。 、 《诗·邶风·北风》-携手同行。 、 、 《诗·邶风·击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组词】
手纽、 手杻、 手脚了得、 手帕交、 手击子、 手本、 手式、 手灵、 手械、 手梏、 手格、 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