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5:25: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5:25:27
信托(Trust)是一个法律概念,指的是一方(委托人)将其财产或资产转移给另一方(受托人),由受托人按照委托人的指示或法律规定,为第三方的利益(受益人)管理和使用这些财产。信托的核心在于信任,即委托人相信受托人会忠实履行其职责,保护和管理好这些资产。
“信托”一词源自拉丁语“trustis”,意为“信任”。在英语中,它最早出现在14世纪,最初指心理上的信任感,后来逐渐演变为法律和经济领域中的专业术语。
在现代社会,信托在财富管理和遗产规划中扮演重要角色。它不仅涉及财产的传承,还涉及税务规划、资产保护等方面。在某些文化中,信托还被视为一种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的体现。
“信托”一词通常带有一种正面的情感反应,因为它涉及信任和责任。它可能让人联想到可靠、忠诚和诚信等品质。
在个人生活中,信托可能涉及家庭遗产的规划,确保财产在代际间平稳传承。例如,父母可能会设立信托,以确保子女在成年后能得到适当的经济支持。
在诗歌中,可以将“信托”比喻为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如:
信任如细丝,编织成坚固的网, 在风雨中,我们相互依托。
视觉上,“信托”可能让人联想到稳固的建筑物或结构,象征着坚实和可靠。听觉上,它可能与沉稳的声音或承诺的誓言相关联。
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中,“信托”的概念有所不同。例如,在德语中,“Treuhand”(信托)强调的是忠诚和信任,而在西班牙语中,“fideicomiso”则更侧重于法律和金融方面的含义。
“信托”是一个多维度的词汇,涉及法律、金融、道德和情感等多个层面。它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因为它不仅是一个专业术语,也是一种普遍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体现。通过深入理解“信托”,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信任和责任在人际关系和社会结构中的作用。
1.
【信】
(会意。从人,从言。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本义:真心诚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信,诚也。 、 《孟子》-有诸已之谓信。 、 《墨子经》-信,言合于意也。 、 《白虎通·情性》-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 、 《国语·晋语》-定身以行事谓之信。 、 《贾子道术》-期果言当谓之信。 、 《礼记·经解》-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 、 《诗·卫风·氓》-信誓旦旦。 、 《三国演义》-反贼无信!吾不幸误中汝奸计也! 、 《左传·庄公十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信而见疑。 、 《世说新语·方正》-则是无信。
【组词】
信行、 信人
2.
【托】
推。同“拓”。
【引证】
《玉篇》-托,推也。 、 《集韵》-拓,手推物也。或作托。
压力单位 ,等于1333.2巴,为0°C和标准重力下1毫米汞柱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