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0:19: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0:19:15
拨乱之才 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能够纠正混乱、治理乱世的人才。它强调的是在动荡或混乱的环境中,能够发挥作用,恢复秩序和稳定的能力。
在文学作品中,拨乱之才 常用来形容那些在国家危难时刻挺身而出,能够平定内乱、抵御外患的英雄人物。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常用,但在讨论历史人物或政治领袖时,可能会提及。在专业领域,如政治学、历史学中,这个词汇用来评价领导者的治理能力和危机处理能力。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强调的重点不同,如“治世能臣”更侧重于治理能力,“平乱英雄”则强调在混乱中的英勇行为。反义词则完全相反,强调的是造成混乱或无能的形象。
拨乱之才 这个词汇源自**古代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特别是在描述那些在乱世中有所作为的君主或将领时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限于历史人物,也可以用来形容现代社会中的领导者。
在文化中,拨乱之才** 常常与儒家思想中的“治国平天下”理念相联系,强调的是领导者的道德品质和治理能力。在社会动荡或变革时期,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可能会增加,因为它能够激发人们对稳定和秩序的渴望。
拨乱之才 这个词汇给人以正面的情感反应,联想到的是英雄主义、责任感和领导力。它能够激发人们对那些在困难时期挺身而出的人的敬佩和尊重。
在个人生活中,拨乱之才 这个词汇可能不常直接使用,但在讨论历史**或领导者的决策时,可能会间接提及。例如,在分析某个国家在危机中的应对措施时,可能会评价其领导者的拨乱之才。
在诗歌中,可以将拨乱之才 融入到对历史英雄的赞美中:
在乱世的风云中,
你是那拨乱之才,
以智慧和勇气,
平定了动荡的海洋。
拨乱之才 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战场上的英雄形象,或者是现代政治演讲中的领袖形象。视觉上,可能会想到历史剧中的英雄角色,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激昂的演讲或战鼓声。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包括“savior”(救世主)或“statesman”(政治家),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强调了领导者在危机中的作用和能力。
拨乱之才 这个词汇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它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是对领导者和英雄形象的塑造。了解和使用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评价那些在困难时期展现领导力的人。
事到骑虎之势,家国所关,非真拨乱之才,一代伟人,总难立脚。
1.
【拨】
(形声。从手,发声。本义:治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撥,治也。 、 《诗·商颂·长发》-玄王桓拨。 、 《公羊传·哀公十四年》-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
【组词】
拨烦、 拨乱、 拨畦、 拨通
2.
【乱】
(会意。金文字形,象上下两手在整理架子上散乱的丝。是“乱”的本字。本义:理丝)。
同本义。
【引证】
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人以一手持丝,又一手持互以收之,丝易乱,以互收之,则有条不紊,故字训治训理也。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一横表示土地,下面象草木的茎(嫩芽)刚刚出土,其枝叶尚未出土的样子。本义:草木初生)。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才,草木之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