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3:04: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3:04:17
削弱:动词,意指减少、降低或破坏某物的力量、强度、效力或影响。
“削弱”源自古代汉语,由“削”和“弱”两个字组成,“削”意为削减,“弱”意为弱化。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使用,如《左传》中有“削地”一词,意为减少封地。
在社会学和政治学中,“削弱”常用于描述权力结构的改变,如“民主化进程削弱了**者的权力”。
“削弱”一词常带有负面情感,因为它涉及力量的减少或损失,可能引发对脆弱性和无助感的联想。
在个人生活中,“削弱”可能用于描述健康状况的下降,如“长期的加班削弱了我的免疫力”。
在诗歌中,“削弱”可以用来形容时间的无情,如:
岁月如刀,削弱了青春的容颜,
却在心中,留下了不灭的火焰。
视觉上,“削弱”可能让人联想到逐渐消退的色彩或光线;听觉上,可能是逐渐减弱的音量或节奏。
在英语中,“削弱”可以对应为“weaken”,在法语中为“affaiblir”,在德语中为“schwächen”,这些词汇在各自文化中都有类似的减弱或降低的含义。
“削弱”是一个多功能的词汇,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中,描述力量的减少。了解其词源和演变,以及在不同文化中的使用,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其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性和灵活性。
1.
【削】
削弱,削减。
【引证】
《韩非子·五蠹》-辩智而鲁削。 、 宋·苏洵《六国论》-日削月割。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兵挫地削。 、
徒峭。
【引证】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石崖侧削。
【组词】
削壁(徒削的山崖)——现专用于合成词中,如“剥削”、“削减”、“瘦削”义同“削(xiāo)”
2.
【弱】
(会意。小篆字形,两把弯曲的弓,“彡”(shān)象毛羽之形,合起来表示柔弱。本义:气力小;势力差)。
同本义。与“强”相对。
【引证】
《说文》-弱,桡也。上象桡曲,彡象毛氂桡弱也。 、 《易·大过》-栋桡,本末弱也。 、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颉遇王子弱焉。 、 《淮南子·原道》-志弱而事强。 、 《孙子·谋攻》-辅隙者则国必弱。 、 《左传·哀公十年》-众散为弱。 、 《商君书·错法》-有土者不可以言贫,有民者不可以言弱。 、 《周书·武顺》-两争曰弱。 、 陈寿《隆中对》-然操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 《老子》-弱者道之用。 、 陶潜《游斜川》-弱湍驰文舫,闲谷矫鸣鸥。
【组词】
弱植、 弱道、 弱人、 弱湍、 弱力、 弱才、 弱孤、 弱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