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0:37: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0:37:53
“哀恨”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哀”表示悲伤、悲痛,而“恨”表示怨恨、不满。结合起来,“哀恨”通常指的是因悲伤而产生的怨恨或不满情绪。
“哀恨”一词在古代汉语中已有使用,其词源可以追溯到《诗经》等古代文献。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和用法有所演变,但基本情感内涵保持不变。
在**传统文化中,“哀恨”常常与儒家思想中的“仁”和“恕”相对照,强调在悲痛中保持理性和宽容。在现代社会,这一词汇也常被用来探讨个体在面对不幸时的情感反应。
“哀恨”一词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沉重和复杂。它让我联想到深沉的悲伤和无法释怀的怨恨,这种情感往往难以用言语表达。
在我个人的经历中,曾经目睹过朋友在失去亲人后的哀恨情绪,那种深切的悲痛和无法平复的怨恨让人难以忘怀。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哀恨”:
月光下,哀恨如潮,
淹没了往昔的欢笑。
心中的怨,随风飘摇,
在夜的寂静中,无尽地缠绕。
在英语中,“哀恨”可以对应为“sorrowful resentment”或“bitter grief”,这些表达同样传达了悲伤与怨恨的结合。
“哀恨”是一个富有情感深度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悲伤,还包含了怨恨的成分。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一词汇有助于更准确地传达复杂的情感状态。通过深入分析和创造性使用,“哀恨”可以成为表达内心世界的强大工具。
1.
【哀】
(形声。从口,衣声。本义:悲痛;悲伤)。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哀,闵也。 、 《广雅》-哀,痛也。 、 《周礼·大宗伯》。注:“救患分灾。”-以凶礼哀邦国之忧。 、 《孟子》。注:“伤也。”-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 《柳敏碑》-呜呼哀哉。 、 《礼记·檀弓》-有妇人哭于墓间而哀。 、 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悲哀、欢乐的神情都先流露了出来)。
【组词】
哀咜、 哀诏、 哀哉、 哀毁骨立
2.
【恨】
(形声。从心,艮(gèn)声。本义:怀恨在心,怨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恨,怨也。 、 《国语·周语下》-今财亡民罢,莫不怨恨。 、 唐·杜甫《兵车行》-役夫敢申恨。 、 唐·李朝威《柳毅传》-恨贯肌骨。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亡国之恨。
【组词】
恨命、 恨恨、 恨穷发极、 恨五骂六、 恨如头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