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7:24: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7:24:37
“望云骓”是一个汉语词汇,由“望”、“云”和“骓”三个字组成。其中,“望”意为远望、眺望,“云”指天上的云彩,“骓”是一种古代的马名,特指毛色黑白相间的马。因此,“望云骓”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远望天上的云彩和地上的黑白相间的马。
在文学作品中,“望云骓”可能被用来形容一种壮阔或悠远的景象,或者象征着某种高远的志向或情感。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特定的文学或历史语境中,它可能被用来增添文采或表达特定的情感。
“望云骓”这个词汇在古代文学中较为常见,尤其是在描述自然景观或表达情感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但在特定的文学作品或历史文献中仍可见其踪影。
在**传统文化中,马象征着力量和速度,而云则常常与高远、自由相关联。因此,“望云骓”可能被用来表达一种对自由和高远目标的追求。
“望云骓”这个词汇给人一种宏大、壮丽的感觉,可能让人联想到广阔的天空和奔腾的马群,带来一种自由和豪迈的情感体验。
在个人经历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时,可能会遇到这个词汇,从而对其产生一定的理解和感受。
在诗歌创作中,可以将“望云骓”融入其中,如:
山巅独立望云骓,
心随云卷意随风。
马蹄声碎云深处,
豪情万丈入苍穹。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画面:一个人站在山巅,远望天边的云彩和地平线上奔腾的黑白相间的马群。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激昂或悠扬的旋律,来增强这种宏大和自由的氛围。
在其他语言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意象,如远望天际和奔腾的马群,可能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有所体现。
“望云骓”这个词汇在汉语中具有独特的文学和象征意义,虽然在现代口语中不太常用,但在特定的文学和历史语境中,它仍然能够传达出一种宏大、自由和豪迈的情感。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增添文采。
1.
【望】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臣”象眼睛,下面是“壬”(tǐng)。象一个人站在土地上远望。小篆又加“月”字,表望的对象。本义:远望)。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此字疑当训远视也。-望,出亡在外望其还也。 、 《玉篇》-望,远视也。 、 《礼记·内则》。注:“望视,远视也。”-豕望视而交睫腥。 、 《庄子·胠箧》-邻邑相望,鸡狗之音相闻。 、 《庄子·天运》-望之而不能见也,逐之而不能及也。 、 《荀子·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 《韩非子·喻老》-扁鹊望桓侯。 、 唐·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 、 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风烟望五津。 、 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潭西南而望。
【组词】
望台、 望楼、 望阙、 望乞、 望国、 望睹、 望乡、 望祭、 望拜、 望祀、 望眼
2. 【云】 (象形。《说文》:古文字形。象云回转形。“雲”为会意字,从雨,从云。本义:云彩。这个意义后作“雲”)。 同本义。
3.
【骓】
毛色苍白相杂的马。
【引证】
《说文》-骓,马苍黑杂毛也。从马,隹声。 、 《尔雅·释畜》-苍白杂毛骓。 、 《诗·鲁颂·駉》-有骓有駓。 、 《山海经·大荒东经》-三青马三骓。 、 《汉书·项籍传》-骏马名骓。 、 《史记·项羽本纪》-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