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5:19: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5:19:54
望乡台:字面意思是指一个可以远望故乡的高台或地点。在汉语中,它通常用来形容一个地方或建筑,人们站在那里可以远眺自己的家乡,带有浓厚的思乡情感。
望乡台一词源于古代**,最早可能出现在诗词中,用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逐渐被广泛应用于文学作品和日常语言中,成为表达思乡情感的典型词汇。
在传统文化中,思乡是一种深切的情感体验,尤其是在古代文人墨客中尤为常见。望乡台作为一个象征性的地点,承载了人们对家的眷恋和对过去的回忆,反映了人重视家庭和故乡的文化价值观。
望乡台这个词往往能唤起人们对家的温暖记忆和对亲人的思念。它让人联想到宁静的乡村、熟悉的风景和温馨的家庭氛围,带来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深深的怀旧感。
在我的生活中,望乡台常常出现在我对家乡的回忆中。每当我在外地工作或旅行时,心中总会不自觉地浮现出家乡的景象,仿佛站在一个无形的望乡台上,远眺着那片熟悉的土地。
在诗歌创作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望乡台:
月光洒在望乡台上,
银辉映照着远方的山川。
心中涌动着故乡的旋律,
在这寂静的夜晚,轻轻回响。
望乡台可以让人联想到一幅宁静的夜景图,月光下的高台,远处朦胧的山影,以及心中回响的故乡小调。这样的场景往往伴随着一种宁静而深沉的情感。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词汇或概念可能包括“故乡之丘”、“家乡之塔”等,虽然具体词汇不同,但表达的思乡情感是普遍存在的。
望乡台作为一个富有情感色彩的词汇,不仅在文学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表达思乡情感的角色。通过对这个词的学*和分析,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思乡情感的普遍性和它在人类文化中的重要性。
1.
【望】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臣”象眼睛,下面是“壬”(tǐng)。象一个人站在土地上远望。小篆又加“月”字,表望的对象。本义:远望)。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此字疑当训远视也。-望,出亡在外望其还也。 、 《玉篇》-望,远视也。 、 《礼记·内则》。注:“望视,远视也。”-豕望视而交睫腥。 、 《庄子·胠箧》-邻邑相望,鸡狗之音相闻。 、 《庄子·天运》-望之而不能见也,逐之而不能及也。 、 《荀子·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 《韩非子·喻老》-扁鹊望桓侯。 、 唐·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 、 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风烟望五津。 、 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潭西南而望。
【组词】
望台、 望楼、 望阙、 望乞、 望国、 望睹、 望乡、 望祭、 望拜、 望祀、 望眼
2.
【乡】
(会意。据甲骨文,像二人对食形。“‘鄉’和‘饗’原本是一字…整个字像两个人相向对坐,共食一簋的情状。本义是用酒食款待别人,是“饗”的古字)。
“乡”假借为行政区域名。
【引证】
《说文》-乡,国离邑民所封乡也。啬夫别治封圻之内六乡六卿治之。 、 《周礼·大司徒》。注:“万二千五百家。”-五州为乡。 、 《广雅》-十邑为乡,是三千六百家为一乡。 、 《礼记·王制》-习乡尚齿。 、 《庄子·逍遥游》-行比一乡。 、 《左传·庄公十年》-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3.
【台】
(形声。小篆字形。从口,(以)声。从口,与表示喜悦有一定的联系。本义:喜悦。读(yí))。
鱼名。背上有黑的花纹 同: 鲐
【引证】
《诗·大雅·行苇》-黄台背,以引以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