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9:24: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9:24:40
“死死”这个词汇在中文里通常用作副词,用来强调某种状态或动作的持续性和强烈程度。字面意思是指某种状态或动作非常持久,不易改变。
在不同的语境中,“死死”可以有不同的使用方式:
“死死”这个词汇的词源较为直接,由“死”字重复构成,强调了极端和不变的状态。在古代汉语中,“死”字本身就有极端、不可改变的含义,重复使用增强了这种意味。
在中华文化中,“死”字通常与死亡相关,带有一定的负面色彩。然而,“死死”作为副词使用时,更多地被用来形容坚持和执着,这在鼓励坚韧不拔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是一个积极的表达。
“死死”这个词汇给人以强烈的坚持和不可动摇的感觉。在情感上,它可能引起一种紧张或压迫感,同时也可能激发一种对坚持和毅力的赞赏。
在个人经历中,我曾在一次登山活动中看到一位队友死死地抓住绳索,坚持不放弃,这种场景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死死”这个词的力量和意义。
在诗歌中,“死死”可以用来形容爱情的坚定不移:
爱如山岳,死死不移, 岁月流转,情深似海。
结合视觉,可以想象一个人死死地盯着某个目标,眼神坚定不移;听觉上,可以联想到紧张的呼吸声或心跳声,强调了坚持的状态。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tubbornly”或“relentlessly”,虽然意思相近,但在语境和情感色彩上有所不同。
“死死”这个词汇在中文中是一个非常有力的表达,用来强调持续和强烈的情感或动作。它在不同的语境和文化背景中都有其独特的应用和意义,是中文表达中一个重要的词汇。通过学习和使用“死死”,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中文的丰富表达。
1.
【死】
(会意。小篆字形。右边是人,左边是“歺”(è),残骨,指人的形体与魂魄分离。本义:生命终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死,民之卒事也。 、 《列子·天瑞》-死者,人之终也。 、 《礼记·曲礼》-庶人曰死。 、 《礼记·檀弓》-沁人曰死。 、 《左传·哀公十六年》-民知不死,其亦夫有奋心。 、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亡何国变,宁南死。
【组词】
死生、 死过、 死限、 死却、 死不残、 死去还魂、 死费尽残、 死数里算帐、 死耗、 死君
2.
【死】
(会意。小篆字形。右边是人,左边是“歺”(è),残骨,指人的形体与魂魄分离。本义:生命终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死,民之卒事也。 、 《列子·天瑞》-死者,人之终也。 、 《礼记·曲礼》-庶人曰死。 、 《礼记·檀弓》-沁人曰死。 、 《左传·哀公十六年》-民知不死,其亦夫有奋心。 、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亡何国变,宁南死。
【组词】
死生、 死过、 死限、 死却、 死不残、 死去还魂、 死费尽残、 死数里算帐、 死耗、 死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