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2:54: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2:54:21
卑诌足恭(bēi chǎn zú gōng)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形容一个人过分谦卑和谄媚,表现出过度的恭敬和顺从。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描述那些为了讨好他人而失去自尊和原则的行为。
在文学作品中,卑诌足恭常用来描绘那些为了权势或利益而卑躬屈膝的人物形象,如古代宫廷中的宦官或官员。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批评那些过分讨好上司或权威的人。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分析人们在特定社会结构中的行为模式。
同义词:谄媚、奉承、巴结 反义词:傲骨、刚正、不阿
这些同义词和反义词在描述人的态度和行为时各有侧重,谄媚和奉承更强调言语上的讨好,而傲骨和刚正则强调坚持原则和自尊。
卑诌足恭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社会中人们对权力的态度和行为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减少,但在某些特定的语境中仍然被保留和使用。
在传统文化中,卑诌足恭**被视为一种负面的行为,因为它违背了儒家文化中提倡的“君子”应有的自尊和正直。在现代社会,这种行为仍然被广泛批评,尤其是在强调个人尊严和平等的社会环境中。
这个词汇通常带有一种负面的情感反应,让人联想到虚伪和不真诚。它可能引发对那些为了个人利益而牺牲自尊的人的同情或厌恶。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那些为了工作或社交而表现出卑诌足恭行为的人。这种行为可能会影响我们对他们的看法和交往方式。
在诗歌中,可以将卑诌足恭作为一种象征,用来描绘社会中的虚伪和不真诚。例如:
世态炎凉,人心如霜, 卑诌足恭,笑里藏刀。 真假难辨,梦醒何处, 唯有清风,伴我长歌。
在视觉上,卑诌足恭可能让人联想到弯曲的脊背和谄媚的笑容。在听觉上,可能让人联想到过分恭维的言语和虚假的笑声。
在其他语言中,如英语,可能用“sycophantic”或“obsequious”来形容类似的行为。这些词汇在各自的语言和文化中也有其特定的含义和使用场景。
卑诌足恭这个词汇在描述人的行为时具有很强的贬义色彩,它提醒我们在社会交往中应保持自尊和正直。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表达对某些行为的看法和态度。
彭祖为人巧佞、卑谄足恭,而心刻深。
1.
【卑】
(椑之古字,本义是圆搕,一种酒器)。
地位低微。
【引证】
《广雅》-卑,庳也。 、 《书·无逸》-文王卑服。 、 《管子·水地》-人皆赴高,己独赴下卑也。 、 《易·系辞》-天尊地卑。 、 唐·韩愈《师说》-位卑则足羞。 、 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
【组词】
卑弁、 卑寒、 卑陋、 卑辱、 卑人
2.
【谄】
(形声。从言,臽(xiàn)声。本义:谄媚,曲意迎合 ) 同本义。
【引证】
《论语·学而》-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 《孟子·滕文公下》-胁肩谄笑,病于夏畦。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组词】
谄臣、 谄言
3.
【足】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方口象膝,下面的“止”即脚,合起来指整个脚。本义:脚)。
(同本义。秦汉以前,“足”和’趾”都表示“脚”;“脚”表示小腿。魏晋以后,三者都表示脚,但在书面语中,多用“足”)。
【引证】
《说文》。按,膝下至跖之总名也。从止,即趾字,从口,象膝形。-足,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 、 《易·说卦》-震为足。 、 《大戴礼记》-足恭而口圣。 、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手足胼胝,面目黧。 、 《韩非子》-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 《荀子·劝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折臂断足。 、 清·魏学洢《核舟记》-东坡现右足。 、 、
【组词】
足心、 足炉、 足不出户、 足衣、 足音跫然
4.
【恭】
(形声。从心,共声。本义:恭敬,谦逊有礼)。
同本义。
【引证】
《诗·大雅·皇矣》-密人不恭,敢距大邦。 、 《尔雅》-恭,敬也。 、 《礼记·曲礼上》疏-何胤云,在貌为恭,在心为敬,何之所说,从多举也。 、 《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 《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执辔愈恭。
【组词】
恭默、 恭倨、 恭恪、 恭敬、 恭和、 恭逢其盛、 恭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