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9:15: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9:15:08
“上谄下渎”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对上级谄媚奉承,对下级则轻视侮辱。这个成语形容一个人对待不同地位的人态度截然不同,表现出一种势利和虚伪的行为。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描绘那些两面三刀、表里不一的人物形象。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它来批评那些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明显势利行为的人。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分析人际关系中的权力动态和身份认同问题。
“上谄下渎”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社会文化背景,反映了当时社会等级森严和人际关系复杂的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也在不断演变,但其核心意义——对不同人的不同态度——仍然被广泛理解和应用。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礼”和“仁”,即尊重他人和仁爱之心。因此,“上谄下渎”这种行为被视为不道德的,违背了社会伦理和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这个成语往往让人联想到虚伪、不诚实和势利的行为,给人带来负面的情感反应。它提醒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应保持真诚和一致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或听说有人表现出“上谄下渎”的行为。例如,在职场中,有些人对上级极尽奉承之能事,而对下属则颐指气使,这种行为往往会导致团队的不和谐。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在上司面前,他如春风拂面,
在下级面前,却似寒冬凛冽。
上谄下渎,人心难测,
真诚何在,问世间情为何物?
想象一个场景:一个人在不同的社交场合中,对不同的人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和行为,这种对比鲜明的画面可以引发强烈的视觉和听觉联想,如电影中的角色切换,音乐中的节奏变化等。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kiss up, kick down”,意思相近,但表达方式不同。这反映了不同文化在描述同一社会现象时的差异。
“上谄下渎”这个成语深刻揭示了人际关系中的不平等和虚伪现象。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识别和批判社会中的不公正行为,促进更加真诚和和谐的人际交往。
1. 【上】 用在名词后,表示在物体的表面。 用在名词后,表示在某种事物的范围以内。
2.
【谄】
(形声。从言,臽(xiàn)声。本义:谄媚,曲意迎合 ) 同本义。
【引证】
《论语·学而》-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 《孟子·滕文公下》-胁肩谄笑,病于夏畦。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组词】
谄臣、 谄言
3.
【下】
(指事。据甲骨文,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本义:下面,位置在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下,底也。 、 《诗·召南·殷其靁》-在南山之下。 、 《诗·豳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 《周礼·典同》。注:“谓钟形下大。”-下声肆。 、 《礼记·曲礼》-君臣上下。 、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阴山下。 、 唐·柳宗元《三戒》-放之山下。 、 《资治通鉴·唐纪》-愬至城下。 、 《聊斋志异·狼三则》-奔倚其下。
【组词】
下元、 下溜头、 下江先生、 下眼相看、 下路人
4.
【渎】
(形声。从水,卖声。本义:水沟,水渠)。
同本义。又特指邑中的沟。
【引证】
《说文》-渎,沟也。一曰邑中沟。 、 《易·读卦》-坎为沟渎。 、 《荀子·脩身》-开其渎。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索隐:“小渠也。”-彼寻常之ň渎兮。 、 《周礼·雍氏》-掌沟渎浍池之禁。 、 《韩非子·五蠹》-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
【组词】
渎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