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7:16: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7:16:59
词汇“寝苫枕土”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四个字组成,分别是“寝”、“苫”、“枕”、“土”。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寝苫枕土”字面意思是指睡觉时用草垫子,头枕着泥土。这个成语形容生活极其贫困,居住条件非常简陋。
“寝苫枕土”这个成语最早见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寝苫枕块,哀父母也。”原意是指孝子在父母去世后,睡在草垫上,头枕泥土,以示哀悼。后来泛指生活贫困。
在**传统文化中,孝道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成语“寝苫枕土”最初是用来描述孝子的行为,后来逐渐演变为描述贫困生活的成语。
这个成语给人以贫困、艰辛的情感联想,同时也体现了古人对孝道的重视。
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虽然不常用,但在描述历史时期或特定群体的贫困生活时,仍然是一个有力的表达工具。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岁月如梭,寝苫枕土的日子已成过往,但那份坚韧与乐观,依旧在心间回响。”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衣衫褴褛的人躺在草垫上,头枕着泥土,四周是荒凉的土地。这样的画面会让人感到一种深深的贫困和无奈。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会有不同的词汇,但核心意义相似,都是描述生活的贫困和艰辛。
“寝苫枕土”这个成语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生活状况,也体现了孝道文化。在现代语境中,它仍然是一个有力的表达工具,帮助我们理解和描述贫困生活。通过学*和使用这个成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和文化,同时也能够在适当的场合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高宗谅暗者,除服而不言,故不云服丧三年,而云谅暗三年,明不复寝苫枕土,以荒大政也。
1.
【寝】
(形声。从宀,侵声。本义:睡觉)。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寢,卧也。 、 《礼记·曲礼上》-寝毋伏。 、 《论语·公冶长》-宰于昼寝。 、 《公羊传·僖公二年》-寡人夜者寝而不寐。 、 《战国策·齐策》-暮寝而思之。 、 《资治通鉴·唐纪》-元济尚寝。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寝必重褥。 、 清·魏禧《大铁椎传》-既同寝。
【组词】
寝不成寐、 寝不安席、 寝卧、 寝床、 寝息、 寝衾、 寝宿、 寝饭、 寝兴、 寝膳、 寝燕
2.
【苫】
编茅盖屋。
【引证】
宋·陆游《幽居岁莫》-刈茅苫鹿屋,插棘护鸡栖。
3.
【枕】
(形声。从木。本义:枕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枕,卧所荐首也。 、 《诗·陈风·泽陂》-辗转伏枕。 、 《易·坎》。郑注:“木在首曰枕”。陆绩注:“枕闲碍险害之貌。”-险且枕。 、 《战国策》。-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
【组词】
枕上之花、 枕箱、 枕山、 枕中术、 枕中书
4.
【土】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土块,下象地面。金文中空廓变填实,小篆又变为线条。本义:泥土,土壤)。
同本义。沉积于地面上的泥沙混合物。潮湿时称泥土,地质学上称土壤。
【引证】
《说文》-土,地之吐生物者也。 、 《易·彖传》-百谷草木丽乎土。 、 《书·禹贡》-禹敷土。 、 《周礼·大司徒》-辨十有二土之名物。 、 《孟子·离娄》-君之视臣为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 《列子·汤问》-焉置土石。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不若燔土。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土膏微润。